王超 王自然
【摘要】高等院校“十四五”規劃編制之際,作為宏觀性、全局性、綜合性、引領性的指導文件,必須緊緊圍繞學科建設這一核心內容,深刻認識學科建設內涵,將學科發展方向扣緊科技前沿,處理好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辯證關系,著力推動學科匯聚融合交叉,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統籌謀劃未來五年高校發展路徑,適應新時代要求。
【關鍵詞】“十四五”規劃? 學科建設? 融合交叉? 協調發展
2020年至2021年,是我國高等院校事業規劃之年與學科建設大年,處于“雙一流”建設第一周期收官大考之際和“十四五”開局謀劃的關鍵節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發布,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步入新階段。高校發展應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服務“雙一流”建設,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
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單位,是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基礎載體。學科建設是以學術發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科水平,增強綜合辦學實力的系統工程。學科建設水平高低直接決定高校的四大職能和辦學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科就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建設世界一流學科。要加強頂層設計,圍繞學科建設,統籌謀劃高校“十四五”規劃,解決學科建設的關鍵問題。
一、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呈現多點突破、融合發展的態勢,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時出現,制造業升級的全球競賽拉開序幕,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基因測序、表觀遺傳、腦科學、健康大數據等生命健康科技推動人類生命變革;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推進制造業升級轉型;安全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技術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等。
新一輪科技革命為高校學科建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寶貴機遇,產業革命興起為進一步發揮理工科優勢帶來更多可行性。與此同時,高端制造、芯片技術、系統軟件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愈加凸顯。今年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顯現,但也反映出我國在生命技術、應急管理等方面尚存差距。為此,學科建設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超前謀劃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新興交叉學科方向,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攻關能力,力爭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二、注重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協調發展
基礎學科是源頭與根基,應用學科是延伸與拓展,在學科自身發展規律中,兩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把基礎研究擺在科技創新體系突出位置。強化基礎研究能夠應對科技高速發展、成果紛繁多樣的基本需求,為應用學科指明方向、夯實基礎,也能夠保障其高質量融合交叉發展。
應用學科則以需求為導向,能夠快速、準確地解決發展問題,掃除發展障礙,因此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尤其是啟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以來,更加受到重視,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不斷向創新鏈后端延伸,“重應用、輕基礎”的現象普遍存在。
在“十四五”規劃中,應當重點關注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一體發展、協同布局,提高對基礎學科關注度,在支持保障政策上有所傾斜,營造寬松、開放、和諧的發展氛圍,促進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有機結合、協同發展。
三、著力促進學科匯聚融合交叉
匯聚融合,能夠增強實力,做強學科;交叉創新,能夠激發活力,開辟新領域。推動學科匯聚融合交叉,可以創新學科組織模式和建設載體,實現從“原子型”到“網絡型”轉變。
創新同類學科一體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同類學科聯合體模式、掛靠模式和機構歸并改革等一體發展模式,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制,有效解決學科碎片化,匯聚學科合力,促進學科交叉創新。
優化學科群協同發展機制。聚焦學術關系緊密、學科特性相近的學科群,探索口徑靈活的學部制(大學院制)改革,有效克服教學科研機構設置過多過細的弊端,破除壁壘,促進學科群交叉融合發展。
完善新興交叉平臺基地建設。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引領科技前沿為目標,布局建設專兼結合、虛實結合、開放流動的新興交叉學科平臺,探索有利于學科融合交叉的運行管理機制,傾斜各類學科資源。以平臺為載體,以項目(課題)為牽引,培育建設交叉研究團隊,推動跨學院、跨學科交流合作。
四、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激發學科建設活力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產教融合的需求愈加迫切,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仍存在著閉門搞研究、做課題的現象。如何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探討產學研用結合,深化校企合作,成為重要課題。
加快健全科研成果轉換機制,完善技術轉移體系,加強學校科技成果推介。落實高校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強化科技合作工作聯動機制,建設一批技術轉移專業機構;同時充分推廣宣傳科技成果,促進科技合作與技術轉化工作全面提升。
以校地校企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為重要路徑,建設一批綜合性與專業型新型研發機構。結合科技與產業政策,主動謀劃與政府和企業的聯系,發揮高校主體作用。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機制,拓寬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強化技術轉移隊伍專業能力培訓,完善內部技術轉移隊伍建設。探索市場化技術轉移運作、與第三方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合作、建設技術轉移分中心等方式。
參考文獻:
[1]吳偉,朱嘉贊,張端鴻.高校"十四五"規劃中學科建設要處理好五對關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09):42-44.
[2]袁靖宇.高等教育:產教融合的歷史觀照與戰略抉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8(04):42-44.
[3]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中國高教研究,2016(01):65-73.
[4]吳偉.構建高校與社會的深度互動關系[N].中國教育報,2018-1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