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博文 高如
【摘? ? 要】網絡輿論表達與公民意識兩者的邏輯關聯在于網絡輿論表達體現公民意識,主要包括參與意識、監督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四個方面,同時公民意識的提升有利于促進輿論理性表達。
【關鍵詞】網絡輿論;輿論表達;公民意識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大學生網絡輿論表達與公民意識培育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GH17H190)。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公民不僅僅只是一個身份問題,它還包括著公民自身的意識問題。公民意識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公民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新媒體、網絡的不斷發展,在參與網絡輿論表達時公民意識可促進網絡輿論表達,網絡輿論表達行為反映了公眾的思想意識。
一、基本內涵闡釋
(一)網絡輿論表達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網絡輿論表達就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媒介發表和傳播社會輿論的過程。從狹義的角度講,網絡輿論表達就是指網民發揮輿論主體作用,在網絡平臺上就某一事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行為。[1]在自媒體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網絡平臺作為“新聞集散地,觀點聚散地,民意聚集地”,成為了網民之間溝通與交流,創造與表達的場域。網絡輿論表達就是大眾以互聯網絡平臺為媒介,公開表達各自的立場、態度和意見,從社會百態到經濟活動、法律制度,再到文化教育事業等進行評價的行為。與傳統輿論不同之處是,網絡輿論是以網絡平臺為支撐空間的,它的形成是依賴互聯網的各個功能而實現的。網絡輿論表達具有表達環境的開放性、表達方式的即時性和便捷性。網絡輿論的表達主體是網民,網民借助開放的網絡平臺,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新聞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實現了話語權的空前釋放。
(二)公民意識的內涵
關于公民意識及其形成,張建的觀點是,公民意識是指關于公民現象的反思和對公民特質的認同。[2]從哲學的角度出發,紀政文認為公民意識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它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與國家法律制度和社會規范在邏輯上保持統一的大眾思想,是展現愛國主義情懷與實現大眾自身發展的理論體系。[3]公民意識就是一國人民群眾對自己、以及與國家和社會集體之間的關系以及自身的分量的一種認識。同時這又是一種在現代法律制度體制下產生的大眾化的思想意識,主要表現為普通大眾認識到了自己的權利,他們更加有思想有觀念,比任何時期都要勇于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他們追求作為一個合法公民應該具有的尊嚴和價值。正確的公民意識是公民可以在國家法律體制下更順利地追求個人幸福和更積極地服務社會。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公民意識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即參與意識、監督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
1.參與意識
作為一個國家的合法公民,能夠有意識地參與公共事務,使用公共權利的意識就是參與意識,從本質上講又是一種行使權利的意識。公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權利參與到國家運行管理活動中,如參與國家發展政策與戰略的制定,有權利就國家的分配方式進行評價,有權利就國家的立法與法制建設發表意見,能夠意識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密切相關。在參與權的行使過程中,公民才能切實體會到自己在社會和國家發展中的分量,相應的參與意識也會不斷加強,公民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就是這樣提高的。
2.監督意識
國家權力的有效實施需要大眾的適時監督。通過公民監督,國家的權力才能真正發揮出有效作用。隨著公民監督意識的不斷提高,不管是立法機關的立法工作,還是行政機關的執法工作,公民都可以行使監督權,以促進各個部門的廉潔公正,保持干部隊伍的純潔。正因為國家權力的正常有效行使與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決定每一個公民的日常生活狀態,一旦國家權力被濫用,就會損壞個人和公眾的合理利益,所以公民要有監督意識,保證國家權力被合理行使。
3.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個人在群體之中處理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關系的準則。公民的責任意識是一種對切身實際利益的認識,屬于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責任意識。一個有責任意識的公民在關于國家和社會的熱點問題上,應該自覺從集體利益的角度出發,積極維護國家利益,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等。對于破壞和有損國家利益的行為和言論要勇于進行抗爭和抵制。同時除了要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還要大力支持各個機關部門的日常工作,更要充分行使自己的監督權。
4.法律意識
因為每個公民都是一個有獨立自主意識的個體,所以在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樹立嚴格的法律意識。在處理事情和矛盾的時候采取的行為方式要以遵守法律規范要求為前提。也就是說,公民的法律意識不但要求每一個公民要自覺接受法律規范的要求,堅決服從法律規范條例的安排,也表示公民各項權力的行使要在法律的監督下進行,只有充分遵守國家法律規范條例,公民才能保證自己的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也可以采取法律的方式公平解決權利糾紛問題。
二、網絡輿論表達體現公民意識
(一)網絡輿論表達體現公民的參與意識
根據我國憲法的要求,公民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網絡為公民提供了一種極其便捷的參與渠道,在網絡上我們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話題參與評論,相對自由地發表看法,這就體現了網絡輿論表達中的參與意識。
(二)網絡輿論表達體現公民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要求公民自覺守法、自覺依法抵制違法行為,公民只有形成了自覺的法律意識,并付諸行動,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近幾年來,媒體曝出的司法事件觸及道德層面引起了較高的關注度,公民都積極地參與討論,反映了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如聊城于歡案,中國青年網給出評論:讓于歡案成為全民法治共享的良好開端;“毒跑道”公益訴訟案也體現出公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增強。這些案件中,公民的網絡輿論表達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公民法律意識也得以不斷體現和強化。
(三)網絡輿論表達體現公民的監督意識
公民網絡輿論表達行為的另一個體現方式就是輿論監督。諸多案例表明,我國人民群眾的參政意識普遍有所強化,這在國家與社會重要事項的發展中越來越重要,不但影響著政府部門決策,而且推動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公民的法律觀念得以提升和強化。同時,隨著輿論影響力的增強,對政府機構公共權力實施監督,促進了行政透明化和公開化,有利于社會法制的完善,促進民主社會建設。
(四)網絡輿論表達體現公民的批判意識
批判,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作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根據閔大洪的觀點:“傳統媒體擔負著輿論導向責任,正面報道、成就報道是主要的,至少也是平衡報道,而互聯網上所見則完全不同,基本是問題揭露和現實批判。”[4]2019年4月發生的女碩士奔馳店坐引擎蓋上維權的事件視頻一經曝光,迅速被轉載傳播,引發了網民廣泛熱議。網民們普遍認為這次奔馳算是攤上事了,也有網友大贊女碩士的維權意識。不過經過半個月的漫長溝通,女主得到的答案是從一開始的退全款、換車,到后來的“只換發動機”。有網友評論:“首先政府得把奔馳4S店關了,然后重點抓奔馳車出廠上市檢驗的問題。現在我們強大了,是該整理這些坑人的商家了。”從網絡平臺上鋪天蓋地的批判聲音可以看出,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普通大眾成為了事件的記錄和傳播者,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進行獨立思考,作出理性判斷。公民通過網絡批判的方式,發表意見,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引起社會理性的思考,這有助于問題的解決,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公民意識促進網絡輿論理性表達
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觀念發生了改變,公民的自主意識和權利意識不斷增強,民眾更期待發出自己的聲音,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輿論表達當中。[5]公民的參與意識是形成網絡輿論理性表達和網絡輿論事件得以解決的關鍵。網絡輿論事件的發生也是公民關注和參與的過程。新媒體時代,公眾參與網絡輿論表達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公民參與也成為網絡輿論事件不斷升溫的條件,公民的理性表達,能夠使公民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期望值,并通過理性表達實現自我內在一致性的協調與平衡。[6]公民意識促進輿論理性表達還從公民意識中的責任意識來體現。責任意識是公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中的具體呈現。公民在進行網絡輿論表達時,知曉自身有責任意識,明確自己在網絡輿論表達時責任的重要性,從而促進輿論的理性表達。公民意識中的法律意識也可以促進網絡輿論的理性表達,因此,重視法制道德教育,強化公民守法意識,自覺規范網絡言論,有利于營造理性表達、有序參與的良好輿論生態。
注釋:
[1]鄒軍.論輿論表達主體[J].復旦大學文刊,2009(07):12.
[2]張建.公民意識的內涵:公民現象的反思與公民特質的認同[J].人文雜志,2009(01).
[3]紀政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探析[J].東岳論叢,2009(03).
[4]閔大洪.中國互聯網上的民意表達[EB/OL].http://vip.bokee.com.
[5]戴益民.網絡輿論與公民意識的培育[J].傳媒觀察,2008(02).
[6]李俊卿.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實證研究與培育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0(11).
(作者單位:屈博文,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應急管理局;高如,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