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君


【摘 要】 目的:分析抑郁癥患者采取心理認知護理療法的有效性。方法:隨機選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接收的抑郁癥患者54例,根據隨機抽取法進行分組,將給予常規護理的27例患者定為對照組,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心理認知護理療法的27例患者定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應用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得到良好提升,最終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患者對臨床護理滿意程度評分也較高,以上兩組指標數據差異值顯著(P<0.05)。結論:抑郁癥患者及時采用心理認知護理療法進行干預,能夠進一步提升臨床護理治療效果,盡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
抑郁癥;心理認知護理療法;生存質量
抑郁癥是一種臨床高發疾病,該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思維以及情感障礙。若病情控制不佳,會導致患者出現自殺以及暴力傾向,因此會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及生活,并且會給社會安定造成一定影響[1]。所以針對抑郁癥患者應加強社會的關愛,通過多方干預提升臨床疾病控制效果,最大限度減輕疾病對患者健康及生活的影響。為此,本文作者將心理認知護理療法在抑郁癥患者護理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詳細分析,詳情已在下文所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病例選取54例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選取時間段為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將其分成觀察與對照兩組各有27例,觀察組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齡(41.5±2.2)歲;對照組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齡為(42.5±2.3)歲,以上兩組指標的數據結果未達到統計學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配合;觀察組運用心理認知護理療法:
1)風險評估: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文化程度、社會關系、工作狀態以及情感情況,并結合臨床經驗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康復方案。2)心理疏導:由科室護士通過語言交流引導患者闡述心中的顧慮,根據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同時要與患者家人配合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與理解,從而最大限度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并定期開展病友交流會,選擇心態良好的患者與心態較差的患者進行交流,分享治病心得以及生活經驗,從而改善患者的消極狀態。3)經患者同意后可邀請同病情且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及家屬與其進行溝通交流,通過病友間的鼓勵與支持,使患者改變消極的心理狀態,整個治療過程能夠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4)根據對患者的了解及病情的掌握,為其制定相應的行為訓練方案,對患者進行生活化的活動干預,每周進行2~3次,活動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技能學習、社交技巧及健康活動;同時要定期開展娛樂活動,并鼓勵患者積極投入社會,參加各項娛樂活動豐富自身生活;并鼓勵患者積極學習社會能力,培養患者擁有良好的生活技能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使其能夠對生活充滿熱情與積極性[2]。
1.3 觀察標準與治療效果判定
采用調查問卷統計并將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生活樂趣、心理狀態、生理狀態、社會關系、睡眠狀態)和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生存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總分均為1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指標越好。
護理治療后患者對疾病治療相關知識的認知度明顯提高,心理狀態得到良好改善,生活恢復正常表示顯效;患者以上指標經過護理治療后均得到了顯著改善表示有效;經過護理治療后以上指標未得到顯著改善或存在加重情況為無效。顯效與有效總例數則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計算
SPSS 19.0為本文數據分析統計軟件,(±s)和[n(%)]分別采用t和χ2檢驗,為此次計量和計數資料描述方法,當兩者數據存在顯著差異時為P<0.05。
2 結果
2.1 兩組之間護理結果對比詳情
護理前的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數據差異值未達到統計學意義標準(P>0.05);通過護理干預后兩組上述指標均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效果更加,組間數據差異值以達到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效果對比詳情
觀察組最終的治療效果顯著,總有效率已達到了96.3%;結果同對照組數據的77.8%相比占有明顯優勢,兩組指標數據差異值較大(P<0.05)。見表2。
3 討論
抑郁癥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近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工作及生活的壓力不斷增大,導致臨床接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人數明顯上升。當前臨床針對肝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但由于該病治療周期較長,而且易反復發作[3],因此會對患者的神經及認知功能造成嚴重損傷,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暴力傾向,進而增加社會負擔。所以針對抑郁癥患者不僅需要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更需要加強社會的關愛,通過多方干預盡早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疾病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4]。為此,本篇文章中對抑郁癥患者治療期間運用了心理認知護理療法,最終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該護理措施主要是通過風險評估,詳細掌握患者基本情況及其存在的危險因素,對其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從而提確保了臨床護理的有效性[4];并通過加強情感引導,充分掌握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干預,從而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并重視了患者的認知教育,從而能夠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通過加強患者的生活指導,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使患者能夠積極融入社會,提高患者的社會能力,增強患者的生活興趣,最終能夠使患者盡早走出疾病困擾[5]。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采取綜合康復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護理管理質量,使患者的疾病能夠得到盡早治愈。
參考文獻
[1] 趙穎逾,侯玉玲,邸紅英.試論抑郁癥患者護理中心理認知護理療法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04(65):12768-12769.
[2] 王琳,夏冰,崔影.心理認知護理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7,30(05):248-249.
[3] 張波.綜合性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系統醫學,2017,02(02):140-143.
[4] 向琴,彭芙蓉,潘梅,等.認知行為干預聯合運動療法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06):1104-1107.
[5] 韓俊霞.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及應對方式影響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09(09):232-233.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部分抑郁癥患者存在自傷、自殺行為,可伴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癥狀,嚴重時可能發生抑郁性木僵。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至數年,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抑郁癥作為世界第四大疾病,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臨床治愈率高,但我國對抑郁癥的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只有少數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與此同時,抑郁癥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化趨勢。針對抑郁癥的科普、防范、治療工作亟待重視,抑郁癥防治已被列入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