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蓉
【摘 要】 目的:分析持續質量改進模式預防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的效果。方法:從于本院就診的患者中擇取100例手術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50例患者行以常規護理,研究組50例患者行持續質量改進模式護理,對照分析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從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來看,研究組3例出現術中壓力性損傷,其中2例為Ⅰ期損傷,1例為Ⅱ期損傷,對照組10例出現術中壓力性損傷,其中6例為Ⅰ期損傷,3例為Ⅱ期損傷,1例為Ⅲ期損傷,研究組少于對照組,P<0.05;從護理滿意度來看,研究組25例滿意、23例一般滿意、2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96.0%,對照組22例滿意、20例一般滿意、8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84.0%,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在對壓力性損傷知識掌握度上,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手術患者來說,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的應用可以有效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提高護理質量,使患者更加滿意護理服務,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 持續質量改進模式;術中壓力性損傷;滿意度
壓力性損傷指的是局部皮膚在長時間受壓作用下,使得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皮膚功能喪失,造成軟組織壞死以及潰爛現象,這不僅會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還會加重患者的身體以及心理負擔,因此需要予以重視,做好護理干預工作[1]。本文從于本院就診的患者中擇取100例手術患者,分析持續質量改進模式預防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的效果,詳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就診的患者中擇取100例手術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為25~79歲,平均(55.63±5.41)歲;20例選自婦產科、15例選自骨科、15例選自普外科。研究組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為26~80歲,平均(55.71±5.52)歲;18例選自婦產科、16例選自骨科、16例選自普外科。組間一般資料經分析無統計學差異,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50例患者行以常規護理,涉及到輔助常規檢查、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研究組50例患者行以持續質量改進模式護理:1)術前護理。通過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表對患者進行評估,于術前1天進行,并以患者實際情況為準制定護理計劃,預防壓力性損傷。2)術中護理。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以手術需求為準,幫助患者選擇舒適體位,一方面保證術野暴露充分,另一方面盡量使患者舒適度提高,對局部血液循環進行持續壓迫,并保持皮膚組織適合的松緊度,墊凝膠墊,使受壓部位保持壓力均勻狀態,防止局部牽引或受壓過度。術前對容易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部位進行判斷,并對這些部位予以重點保護,如墊海綿墊、凝膠墊等,減少易發部位與床面的接觸,另外幫助患者定時更換體位,注意避免拖拉動作,應注意動作輕柔,以免出現皮膚擦傷現象。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兩組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進行統計,按照壓力性損傷標準進行分期。通過自制問卷調查兩組滿意度,評分為100分,80~100分為滿意,60~79分為一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率+一般滿意率=總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兩組對壓力性損傷知識的掌握度,從定義、危險因素、分期、處理、預防5個方面進行,每項20分,共計100分,評分與掌握程度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通過(±s)表達,用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達,用χ2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壓力性損傷情況對比
從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來看,研究組3例出現術中壓力性損傷,其中2例為Ⅰ期損傷,1例為Ⅱ期損傷;對照組10例出現術中壓力性損傷,其中6例為Ⅰ期損傷,3例為Ⅱ期損傷,1例為Ⅲ期損傷,研究組少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從護理滿意度來看,研究組25例滿意、23例一般滿意、2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96.0%;對照組22例滿意、20例一般滿意、8例不滿意,總滿意度為84.0%,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壓力性損傷知識掌握度對比
在對壓力性損傷知識掌握度上,定義評分:研究組為(9.26±0.32)分,對照組為(8.26±0.32)分;危險因素評分:研究組為(17.99±0.89)分,對照組為(15.50±0.77)分;分期評分:研究組為(9.12±0.49)分,對照組為(7.38±0.38)分;處理評分:研究組為(36.59±0.56)分,對照組為(32.72±0.83)分;預防評分:研究組為(18.23±0.70)分,對照組為(16.58±0.63)分,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對于手術患者來說,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需要注重術中體位擺放,術中需要讓患者保持固定體位狀態,以方便手術操作,但這將使得局部皮膚組織受到長時間壓迫作用,阻斷毛細血管血液供應,使得皮膚組織在長時間缺血、缺氧狀態下出現變紅、變硬現象,進而導致表皮細胞脫落或水皰,最終產生壓力性損傷[2]。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的應用主要是對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持續改進,使護理質量得到提升[3]。本次研究中,針對手術患者行以持續質量改進模式護理,并與常規護理作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可見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的應用效果顯著。在持續質量改進模式護理中,護理人員在術前對可能導致壓力性損傷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強化患者對壓力性損傷知識的掌握度,對可能發生風險的部位進行評估,進而有效預防和護理,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全面性,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護理中的問題,避免術中壓力性損傷的出現[4-5]。因此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的應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對于手術患者來說,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的應用可以有效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提高護理質量,使患者更加滿意護理服務,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楊毅,楊小瑩,于梅.基于Donabedian理論構建的臨床壓力性損傷護理質量評價體系[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20):137-140.
[2] 許志娟,李秀輕,孔曄宏,等.護理專案管理在降低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圍術期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6):1903-1907.
[3] 宋輝,王悅.PDCA循環法在降低術中急性壓瘡發生率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8,01(05):449-451.
[4] 張瑩,王菲.行動研究在預防術中壓力性損傷護理流程改進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8,02(01):14-18.
[5] 石銳,黃天雯,戴巧艷,等.壓力性損傷護理質量指標的建立及其在骨科的應用[J].護理研究:上旬版,2018,32(09):1436-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