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
2020年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積極擴大居民消費,加快推進投資項目建設”“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盡管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耽誤了一些時間,但只要從二季度開始,全國上下同心協力,爭分奪秒,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還是有條件的。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隨著新冠疫情的重災區由國內轉移到國外,出口訂單減少,需求不足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完成2020年的發展任務,必須按照中央的部署,在擴大需求特別是擴大內需上下大力氣。要抓緊落實2019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通過改革等各種措施,千方百計把蟄伏的發展潛能激發出來,使之匯聚成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新動能。應當看到,當前我國國民經濟中存在著許多發展的短板,只要通過有效的宏觀政策加以引導,潛在需求就能變成現實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疫情挑戰正是補短板的機遇。現在我們不缺勞動力和資金,缺的是政策。筆者認為,抓緊實施擴大需求的政策,把以下六大蟄伏的發展潛能釋放出來,完成2020年的發展任務就有了可靠保證。
一、抓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國務院最近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包括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項重要工程。這些工程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新需求提出來的,是經過長期研究、精心謀劃和反復比較確定下來的,絕不是病急亂投醫的草率決定。這七大工程符合當前和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內有成熟的技術,具備大規模建設的條件,在建設資金和施工力量上國內也有足夠的能力。這一輪投資完成之后,我國基礎設施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建成全球最先進的信息網絡和高鐵網絡,為發展數字經濟、實現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縮小區域和城鄉發展差距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我國的能源結構將得以優化,西部的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對改善東中部空氣環境、減少顆粒物排放起到重要作用;隨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位置;我國城市群內部和城市群之間的交通將更加便捷,在中心城市周圍將形成更大范圍的半小時生活圈和一小時商務圈,有利于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這些投資既能拉動當期需求和增長速度,更能對長遠發展增添后勁,應當有序扎實推進。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芯片、軟件、新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等短缺的產品,應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力求形成國內供給能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擴大內需中見效快、拉動作用大,應擺在突出位置。有些同志擔心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加大債務負擔,這是不必要的。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適當發債搞建設,我們有著成功的經驗。20世紀90年代末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債券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效改變了經濟低迷的狀況,而且為進入21世紀后出現長達十年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期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規模大了,財政收入增加了,償還這些債務就不會構成多大的負擔。上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出現償債困難,這一輪新基建只會比上一輪做得更好。
二、加快城鄉融合發展
2019年4月15日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對如何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做出了具體部署。認真落實這一文件精神,將能釋放出蟄伏于農村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巨大發展潛能。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上,文件提出了“三個允許入市”,即“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全國村莊建設共占用17萬平方公里,合2.5億畝,農村人均建設用地面積是城市人均的3倍多。根據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縣江西省余江縣的調查,農村閑置房、倒塌房、危房占總戶數的57%。通過村莊整治,把節余的宅基地市場化、資本化,就能吸引到巨額資金投入和各類人才,為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如果能把這四件事聯動起來,迅速推進,我國農業農村面貌將能很快改變,由此激發出巨大的需求潛能,足以拉動我國經濟在未來十年內的持續中高速增長。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體現在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農村發展的不充分。貫徹落實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就是抓住了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應當動員全黨全國集中力量來干。關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早在七年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已作出部署,并在十幾個縣試點,但此后并沒有在面上推廣,貽誤了不少時間。2019年4月中央文件從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上進一步作出詳細周到的安排,當前應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盡快在全國各地推廣。2019年我國農村人口還有5.64億人,第一產業就業3億人,占全部就業人口的39.6%;而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僅為11.3%,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全社會平均水平的28.5%。農業勞動生產率過低是城鄉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差距本身就是潛力。應當充分發揮中央支農惠農政策的效能,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場,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市場之間平等交換、自由流動,運用市場機制的強大力量,推動農村現代化和城鎮化,盡快使5億多農村人口的收入水平趕上全社會平均水平。
三、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2019年,我國國內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億元,按平均匯率計算,折合5.97萬億美元。美國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23萬億美元。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美國少26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95.8%。中國的恩格爾系數為28%,美國為14%,中國比美國高一倍。2019年,中國的GDP總量為14.4萬億美元,美國21.4萬億美元,中國為美國的6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中國為41.5%,美國為29.1%,中國比美國高12.4個百分點。從這一組數據比較中,我們大體可以得出以下兩個判斷:一是與美國相比,中國居民能夠從經濟發展中更多受益。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增長從過去主要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向主要依靠消費轉變,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過十幾年的不斷調整,已經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57.8%。市場消費總額所反映的是居民實實在在所獲得的利益。在我國GDP總量比美國低32.7%的情況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美國僅低4.2個百分點,說明在社會產品總量中,除軍火之外的最終消費品所占比例要明顯高于美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的宏觀經濟效益明顯高于美國。二是與美國相比,我國市場消費總額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2019年,美國人均市場消費額是中國的4.5倍。在美國居民家庭消費結構中,住房消費占33%,交通15.9%,飲食12.9%,養老存款11.2%,醫療8.2%,娛樂5.3%,服飾3%,教育2.4%。住房和交通消費排在第一、第二位。我國目前擴大居民消費的重點仍應放在住房和汽車上。把房市和車市活躍起來,就能帶動整個消費市場。近幾年,為了抑制房價上漲,許多城市采取限購政策,這不是一個好辦法。正確的對策應當是通過增加住房供給來抑制房價。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改善居住條件成為最大的需求,我們要盡可能滿足這種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把重點放在解決住房困難戶和進城落戶農民工的住房上,不少城市推出共有產權房,值得推廣。最近,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聯合發文,允許全國十幾個城市郊區農民在自己的經營性建設用地上建設租賃房,以增加城市住房供應。這項改革既能讓農民富起來,又能增加城市住房供給和平抑房價,改革的步子還應當邁得更大一些。住房建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其他任何消費品所不可替代的。應允許各地政府大膽進行改革試驗,找到既能保持房市繁榮、又能保持房價穩定的辦法。2020年一季度,汽車銷售同比大幅下滑,疫情固然是一個影響原因,但主要還在于地方政府的限購政策阻礙了汽車銷售,全國限購汽車的城市已有十幾個。就人均汽車保有量來看,美國是我國的5.6倍。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國家發展改革委最近提出減少汽車限購,是一個很好的政策導向。應當從增加道路和停車場的角度為居民購買汽車創造條件。東京是憑停車位證明購車,不妨加以仿效,這個辦法既能拉動停車場特別是立體停車場建設,又鼓勵了汽車消費。鼓勵電動汽車銷售的政策應當繼續堅持下去。要努力擴大農村市場,發展二手車市場。要積極擴大服務消費特別是公共消費。大力發展網絡教育。美國人均醫療、教育支出是中國的10倍,但卻在這次應對新冠病毒疫情中打了敗仗,而我們發揮制度優勢,贏得了戰疫的初步勝利。應當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增加投入,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加大防疫用品和疫苗藥品的研發生產,努力成為全球醫療用品供給中心。鼓勵發展電子商務,健全覆蓋城鄉和全球的物流配送網絡。
四、重視生態環境建設
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發展的理念,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把環保產業打造為一大支柱產業,也將釋放出巨大的投資需求。當前,最為緊迫的是抓緊做好空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垃圾處理和土地面源污染治理四件事,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發展環保產業,關鍵是建立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機制,使對環境治理的投資能夠取得合理回報。大體上可以把環保項目分為三類,分別實行不同的政策:一是從環保投資產生的經濟效益中可以收回投資并有一定盈利的項目,應交給市場,通過競爭吸引投資;二是環保投資能產生一定收益,但不足以補償投資的項目,應運用政府與企業合作的PPP模式,政府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通過招投標選擇投資者;三是環保投資只能產生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投資者不能獲取經濟收益的項目,要由政府投資或由政府通過協議委托企業投資,政府給予補償。總之,環保投資所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政府要通過精細化管理,建立公共產品的價值補償機制,才能為環境治理找到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能不能建立環保投資資金的籌集機制,是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驗。比如,全國固體廢物包括建筑垃圾、工業固廢和綜合垃圾存量已高達800多億噸,堆積和填埋占地約1400多萬畝,對地下水和環境帶來一定污染和安全隱患。隨著國內環保科技進步和投資能力增強,我們已經有條件逐步把這些歷史累積和新增的廢物轉變為寶貴資源。初步測算,建設處理全部存量和增量固廢能力約需總投資4萬億元,單廠建設周期半年至一年,全部建成后可形成年產值4.1萬億元,年利稅2400多億元,未來10年可減少占地2600萬畝,新增就業240萬人,減少碳排放6億噸以上。實施固廢再生工程,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拉動內需、穩定經濟增長將發揮積極作用。發展固廢再生產業,主要可依靠市場機制,所需要的是政府的規劃和投資引導。又如,煤炭清潔利用技術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改性甲醇消除了普通甲醇腐蝕性、溶脹性、低溫啟動難三大弊病。用改性甲醇替代汽柴油和燃煤,顆粒物排放量可減少50%以上,將成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有效手段;利用我國豐富的低階煤資源制取甲醇,工藝成熟,成本低廉,可在西部大規模建廠擴大就業;2019年我國進口石油超過5億噸,用甲醇替代石油,可以減少以至完全取消石油進口,將來甚至可以出口。科學界把甲醇稱之為“液態陽光”工程。做好這件事,現在技術、資源、資金、市場、勞動力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政策。再如,河流、湖泊水污染治理,必須把全流域的人都動員組織起來,從源頭開始治理。做好這件事,也必須發揮政府的作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用全民動員抗擊新冠肺炎的成功經驗,來治理水污染。
五、精選效益好的“一帶一路”投資項目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已經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共建合作協議,在互聯互通工程建設上已經取得重要成就,一批鐵路、公路、航空建設項目有序展開,沿線有11個港口、70個工業園區正在建設運營。截至2020年2月底的12個月中,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成項目投資880億美元,同比增長17%;新簽合同1460億美元,同比增長20%。有智庫預測,未來十年,“一帶一路”項目總投資將達1.5萬億美元。“一帶一路”建設將為推動全球化做出重大貢獻。
當前,在我國周邊地區精選一批經濟效益好、建設周期短、帶動作用大的交通建設項目,加快建設進程,對于拉動出口和國內需求,促進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筆者認為,加快面向孟加拉灣的第二海運大通道建設,應擺在優先地位。首先,應加快泛亞鐵路中線建設,確保2021年建成通車。這條鐵路沿湄公河流域,途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到新加坡,沿線國家對我國友好,大部分國家產業水平與我國處于垂直分工狀態,經濟互補性強。筆者曾經兩次到湄公河流域考察,那里農業發展潛力很大,光熱水土資源豐富,種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但由于缺乏國際市場,水稻產能遠遠沒有發揮出來。鐵路通車之后,那里的農產品、礦產品可以出口到我國,并成為一條黃金旅游線,沿線國家就能夠搭上我國這列快速前進的火車。其次,要加快泛亞鐵路西線建設,即沿孟加拉灣東海岸,從瑞麗經皎漂港到西哈努克港,這條鐵路可以拉動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第三,建設中孟鐵路,從騰沖到孟加拉國的吉大港和首都達卡。孟加拉有1億多人口,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這條鐵路可拉動孟加拉國的發展。以上三條鐵路建成之后,將為我國西南地區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再抓緊建設從廣西到云南沿邊的鐵路,把中南半島同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省連接起來,云南就能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經濟輻射中心。未來,中孟鐵路再向西延伸,就能連接上印度西部最大城市加爾各答,從而為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奠定基礎。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谷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