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湖喬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探索中國唱法的科學性訓練方法及如何加強舞臺表現力的途徑。中國唱法是繼承了中華民族聲樂傳統之精華,借鑒了西洋歌唱技法,唱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人民審美需求的聲音效果。該唱法的訓練方式和舞臺表現力是值得研究的。
關鍵詞:中國唱法;風格特征;訓練方式
一、“中國唱法”的界定
什么是中國唱法?中國唱法是指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通過不斷創新借鑒,融入了西方的科學發聲方法。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唱法,各自的特點就是根據其不同的地域,生活習慣、風土人情、語言發音等,形成一種屬于自己民族的唱法。中國唱法也不例外, 擁有豐富的民族語言及特色,是符合中國人民審美需求的“唱法”。王寶璋、吳碧霞、閻維文、王宏偉、戴玉強等,這一系列歌唱家的演唱方式,都是中國唱法不斷實踐與發展的體現。
二、“中國唱法”的發展與研究現狀
(一)“中國唱法”的發展
“中國唱法”的源起要追溯到20世紀初,隨著西洋唱法的傳入,對“中國唱法”的迅速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由周小燕、沈湘等聲樂學者,以西洋先進的科學發聲方法,結合我國傳統的民族唱法進行演唱。就此,引發眾多業內專家的思考,紛紛對“中國唱法”進行探討。“中國唱法” 早在1950年北京人藝歌劇隊、中央音樂學院就分別對“唱法”進行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好的歌唱標準為:1、擁有歌唱的內容。2、能自如的運用技巧。3、能經年持久而不損的進行歌唱。 這與“中國唱法”的要求相吻合。 1986年10月,時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厲聲在《人民音樂》發表了題為《“民族唱法”應正名為“中國唱法”》的文章,推動了中國唱法的發展。1996年1月《音樂周報》社在北京聯合舉辦了“中國唱法”研討會。會上提出“中國唱法”應具備的四個要點“語言、旋律、文化背景、歌唱技巧”。在演唱中必須將以上四點結合起來,展現出中國的特色,才符合中國老百姓審美需求。2013年9月在上海音樂學院召開的第六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周小燕先生會上認可了構建“中國聲樂學派體系”的構想,為“中國唱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中國唱法”的研究現狀
隨著“中國唱法”在我國的蓬勃發展,聲樂界對“中國唱法”展開了理論研究。最初我國的音樂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在各音樂院校一直沿用西方的教學體系。但對西方的聲樂藝術借鑒與吸收不應只是“照著唱”而應該是“接著唱”。我們應當在學習西方先進技法的同時,融入民族音樂的個性。經過不斷的學習與借鑒,當前我國的聲樂體系也逐漸形成。如何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中國唱法”研究的目標。為了能讓“中國唱法”在藝術的世界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應當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貫通,找到一個恰當的契合點,將其藝術魅力發揮到極致,產生非凡的音樂效果。如何將西方的科學方法與中國民族聲樂個性、多樣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是“中國唱法”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聲樂教育家和演唱家對“中國唱法”展開了探討研究,使中國唱法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唱法”形式多樣,涵蓋了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民通唱法、民美唱法四種唱法,盡管這四種唱法的表現形式各有春秋,但在其演唱的過程中都結合西洋科學的發聲方法,形成各自的特色,四種唱法的區分就在音色、語言、旋律、音調。中國唱法與民族唱法是屬于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民族唱法包含在中國唱法里面,但中國唱法又區別于民族唱法。其中民族唱法包含了本民族的民間音樂元素,在多元化的民族中有著許多的戲曲音樂元素,它們擁有著生動的語言、淳樸的情感、優美的旋律、別樣的民族特色。“中國唱法”需將這幾種鮮明的特點融入到科學的美聲唱法中,方能體現出“中國唱法”的風格特征。
金鐵霖教授“繼承、借鑒、發展、創新、”是實現中國聲樂夢的金鑰匙。“中國唱法”的風格特征應當是中國獨有的,包含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科學的發聲方法,通過不斷的創淬煉,將使中國聲樂藝術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中國唱法”的風格特征
(一)中西結合
“中國唱法”的演唱技巧是借鑒了西方的美聲唱法,其次在這個基礎上融入我國地方方言與豐富圓潤的語音韻律。根據作品風格的不同演唱出獨有的效果:既擁有西方科學唱法的圓潤、通暢的特點,又富有民族唱法的明亮、甜美的特點。體現了“中國唱法”兼收并蓄,古為今用、中西結合。
(二)字正腔圓
每個國家都有其各自的語言發音的特色,這正是“中國唱法”區別于其他唱法的獨特之處。中國的漢字語言博大精深,中國漢字的發聲有這幾種:平舌音,在發音時注意舌頭頂住上齒或下齒背;翹舌音,在發音時舌尖翹起,讓其接觸前硬腭;前鼻音,在發音時舌尖頂住上齒齦,不要放松,不要后縮;后鼻音,在發音時舌頭高高隆起,舌根往后縮,頂住軟腭。聲調的特點是高而平;陽平聲的特點是升調;上聲的特點是降聲調;去聲是全降調。這好比音樂一樣,擁有升降、高低起伏、給人帶來聽覺沖擊。也正是中國漢字這些獨特的發音規則,使“中國唱法”具有獨特的韻味。
(三)音色獨特
“中國唱法”獨特的音色離不開中國漢字語言的發音與咬字, 一般以普通話及地方語音發音。我們的發聲一般比較靠前在舌根上,所以我們的聲音會顯得有韻律、明亮、悅耳,這也是“中國唱法”的獨特之處。與西方的美聲唱法相比,“中國唱法”雖然沒有美聲唱法渾厚的共鳴,音量也相對會偏小一點。但“中國唱法”明亮、悅耳的音色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聽覺需求,符合中國人民的審美標準。
(四)聲情并茂
在聲樂學習中一直強調“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從古至今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的審美理念。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中國唱法”的演唱特點正是以民族的聲情并茂來做審美要求。“三分靠技術,七分靠情感”只有不斷的通過作品的積累,多加訓練,用其自身的真情實感去理解作品與嫻熟的聲音技巧相結合,方可正確的抒發出歌曲的情感。
四、“中國唱法”的訓練方式
(一)“中國唱法”的技術訓練
“中國唱法”的技術訓練首先應從科學的發聲開始。科學的發聲應先掌握歌唱的呼吸,其次是歌唱共鳴的訓練,再就是“吐字與咬字”的訓練。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學習與實踐談談學習體會。
1、氣息訓練
學習科學的聲樂演唱,首先,最為重要的是把握歌唱的呼吸。呼吸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初學者在進行學習訓練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打嘟”的方法。 “打嘟”,是指我們在身體自然放松的狀態下,通過吹氣的運動與上下嘴唇形成阻力,使上下嘴唇產生輕微碰撞的呼吸現象。在進行呼吸訓練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點,身體必須處于松弛自如的狀態,切忌身體繃緊、下巴僵硬、喉頭上提。第二點,切忌浮躁的吹氣運動,應該是由丹田支撐,注意位置集中,均勻的吐氣。除了通過“打嘟”的練習以外,筆者還通過“快呼快吸”的訓練方法來訓練氣息。“快呼快吸”法可形象的把它比喻成狗喘氣。如在炎熱的夏天里一條小狗趴在大門口吐著舌頭不停的吸氣吐氣,這就是“快呼快吸”。我們也可以進行模仿小狗“快呼快吸”的方式進行我們的氣息練習。筆者通過以上的練習進行訓練,在氣息方面有了大大的提升。
2、共鳴訓練
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在歌唱中,“共鳴”是學習中的一大難點。歌唱共鳴指的是: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等共鳴的腔體產生共振的現象,稱為歌唱共鳴。筆者采用以下幾點進行練習。
哼鳴練習: 我們能通過哼鳴的學習找到共鳴的位置,方便演唱者更快的找到共鳴點。演唱者在練習的過程必須放松喉嚨,舌頭平放,軟腭抬起,并把“哼”的狀態與嘆氣的感覺相融合,這樣方能讓哼鳴更加通暢,使得共鳴腔體增多。金鐵霖教授說檢驗“哼鳴”的正確與否,可以通過開口哼鳴與閉口哼鳴的效果是否一致,來判斷哼鳴是否正確。
母音練習:在完成哼鳴的練習后加入“a e i o u”五個母音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會出現氣息過淺,聲音過白等現象,導致共鳴腔體沒有結合起來,這時通過“u”的練習,來擴寬聲音的管道,穩定氣息把握共鳴。“u”母音的訓練在五個元音中更容易打通管道。先進行“u”母音的練習其次再進行其他母音的練習。
3、吐字與咬字訓練
在“中國唱法”中最注重吐字與咬字的練習。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具有其獨特的發音技巧。聲母的發聲必須準確,否則會導致字頭咬不準確。字頭的起音也是至關重要,必須清晰且短促。其字腹要求在發音時要保持穩定、響亮,字尾的收音一定要迅速清晰。要求演唱者在歌唱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字正腔圓”,咬字的力度與強弱要根據作品的內容與風格來做適當的調整,確保將每個字符都交代清楚,傳達出最美妙的旋律。這也正是“中國唱法”別樣于其他唱法之處。
(二)“中國唱法”的舞臺實踐
眾所周知,一名好的聲樂演唱者離不開舞臺的實踐。演唱與舞臺表現缺一不可,演唱者通過舞臺表現提高演唱的欣賞性,提高舞臺效果。聲樂不僅僅是聽覺上的藝術,它還有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作為一名專業的聲樂演唱者,除了完成作品的技術演唱,還要加上自身對歌曲所表達的情緒、情感的理解并通過肢體語言增加對作品的表現力。
1、舞臺實踐中對音準節奏的把握
大部分的聲樂演唱者在舞臺實踐過程中,對音準以及節奏的控制能力偏差,容易在演唱時出現音準有偏差的現象。音準節奏對于音樂演唱者是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對音準節奏不能精準的把握,會直接影響舞臺效果。筆者分析認為此現象出現的因素有:(1)表演的心理素質差,上臺容易緊張。(2)表演者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對作品的熟練程度不夠。因此,作為一名聲樂表演者,一定要端正心態,勇于實踐,敢于嘗試,通過不斷的練習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
2、舞臺實踐上對情感的表達
在舞臺實踐的過程中,許多的演唱者做不到到聲情融合、以聲傳情的效果。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情感的表現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許多演唱者在進行舞臺實踐時常常會只注意到自己的聲音技巧,忽視了對情感的表達。只有將發聲的技巧融入情感的抒發,方能做到聲情并茂。如何提高舞臺上情感的表現呢?筆者有以下見解:(1)堅定眼神。對于演唱者來說,有一種堅定的眼神是非常的重要,“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能給予觀眾最為直接的感受,從中獲取情感的信息。(2)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聲音就好比是一只畫筆,如何將這幅畫給描繪出來,就應當準確的把握歌詞,以及歌曲的情感基調。通過對歌詞的朗誦理解歌詞的含義,準確把握語言的表達,句子的起伏。通過對歌詞的理解,得知情感基調是屬于興奮、憤怒、憂郁、還是悲傷。隨后演唱者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舞臺上的表現力。
3、舞臺實踐中曲目的選擇與經驗的積累
曲目的選擇對于舞臺實踐效果會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筆者發現許多演唱者在曲目的選擇上過于盲目,為了展現自身技巧、突出自我,選擇與自己能力不匹配的作品,導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筆者認為在選擇曲目作品時,一定根據自身的技術水平,選擇適合自己音色、音域的作品,方能體現出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知識積累,提高自的身文學修養。對自己演唱過的作品反復進行分析,從作者的生平、作曲風格、思想情感,從而能理解創作者的用意,與作者產生共鳴。通過不斷積累與總結,不斷提高自身的聲樂藝術表現力。
五、小結
從開始的學習西洋技法的發聲方法,到進行“唱法”的分類,再到“中國唱法”的提出。這無非是我國獨特的文化,通過不斷的學習借鑒融合,形成一種既有豐富民族文化,又融入了西方演唱技法中的科學性的“中國唱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民對精神的需求逐步提高,我國現如今正處在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在世界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也受到各國的關注。 “中國唱法更是受到世界的關注,在現如今的文化大浪潮中,我們一定要樹立極高的文化自信,做到求同存異,明白自身的文化藝術所在,其次做到取長補短,多發現自身的不足,取其長處。明確自身發展的目標,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參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歌劇隊集體討論 黃伯春執筆《我們對唱法問題的意見》,《人民音樂》,1950年,第4期.
[2] 厲聲:《“民族唱法”應正名為“中國唱法”》,《人民音樂》,1986年,第10期.
[3] 程路《關于“中國唱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 年第 4 期。
[4] 張艷林.中國聲樂學派的世紀回眸和未來構建——“第六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綜述,《人民音樂》,2014年,第3期.
[5] 金鐵霖.中國聲樂的發展與未來——繼承、借鑒、發展、創新[J].人民音樂,2013(11)
[6] 王芳 . 聲樂演員的舞臺表演實踐 [J]. 戲劇之家 ,2017,(03):93.
[7] 郭光正.淺談聲樂作品的情感處理與舞臺表現[J].北方音樂,2018,38(14):5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