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竹
摘 ?要:目的 ?探究高海拔地區采用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間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接受腹腔鏡治療的腹股溝斜疝患兒為本試驗對象,共計50例,記錄手術結果,并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分析安全性。結果 ?本組50例患兒手術均成功,術前診斷32例單側疝,18例雙側疝,術中發現10例隱匿疝,占比20.00%;單側疝平均手術時間為24min,雙側疝平均手術時間為34min,術中未見心率異常和呼吸異常現象;46例患兒術后第1天便出院,4例患兒術后第2天出院;在隨訪期間,所有患兒均未出現相關并發癥(傷口不適、感染、睪丸萎縮以及傷口瘢痕)。結論 ?在高海拔地區采用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患者的安全性較高,值得應用。
關鍵詞:高海拔地區;腹腔鏡;小兒腹股溝斜疝;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726.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0)-11-0173-02
腹股溝斜疝在目前臨床較為常見,屬小兒先天性疾病,以男童最為多發,發病原因在于機體鞘狀突閉合不全,一般會伴有下腹部疼痛等癥狀,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兒的生活質量。據統計[1]:正常患兒腹股溝斜疝的發病率大約為5.00%,而早產兒發病率高達10.00%。在以往的臨床治療中,多選擇患兒腹股溝區域作為切口,完成解剖結構后給予高位結扎操作,但是該種方法腹膜外游離操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時候無法達到高位結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增加疾病復發風險[2]。近些年,由于腹腔鏡技術的不斷完善,腹腔鏡治療腹股溝疝在臨床中愈發普遍,而且其臨床療效也獲得諸多學者的證實。一般情況下,腹腔鏡技術需要對腹股溝疝患者建立二氧化碳氣腹,而目前對于高海拔地區小兒腹股溝斜疝患者行腹腔鏡治療的安全性并無諸多文獻證實。故本次實驗嘗試對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間收集到的50例腹股溝斜疝患兒給予腹腔鏡治療,意在分析高海拔地區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試驗開展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集此時間段內于我院腹腔鏡治療的腹股溝斜疝患兒50例,包括男性患兒34例,女性患兒16例,年齡下限4個月,年齡上限14歲,平均年齡為(2.37±1.46)歲;單側疝32例、雙側疝18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腹股溝斜疝者;②年齡≤14歲;③患兒家屬明確同意加入此試驗;④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疾病;②凝血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
手術所用器械包括5mm 30o腹腔鏡;1根帶線大圓針或者活動拉鉤;5mL的空針管以及腹腔鏡持針器。手術前叮囑患兒禁食禁飲,并于手術開始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氣管喉罩全身麻醉,在患兒臍孔作一直徑為5mm的切口,視為觀察孔,利用CO2建立氣腹,注意壓力保持在6~10mmHg,將5mm腹腔鏡經臍孔trocar置入。
本組10例患兒接受三孔法疝高位結扎術:選擇水平于肚臍的腹直肌外緣部位,并作兩個操作孔,直徑為5mm,應用2-0帶針絲線對患兒內環口腹膜層進行縫合。本組18例患兒接受雙孔法疝高位結扎術:除主觀察孔外,還需在健側平行于臍腹直肌外緣部位作一直徑5mm的輔助孔,選擇患兒內環口上方腹壁無血管的投影點進行穿刺,利用輔助鉗的輔助性作用,行內環口腹膜荷包。但這兩種手術方法要注意針距不可過大,也要注意操作認真,不要損傷男性患兒的精索或者女性患兒的輸卵管。本組剩余22例患兒接受單孔法疝高位結扎手術:在臍孔腹腔鏡的觀察下,選擇患兒內環口體表投影中心位置,作一直徑為1mm的小針孔,并利用2-0絲線進行穿刺,做好腹膜外荷包操作,利用5mL空針內注0.9%氯化鈉注射液至機體精索(男性患兒)或者輸卵管(女性患兒)區腹膜皺褶部位,以便于腹膜下游離操作的實施。在活動拉鉤的協助下,把荷包線送往患兒內環口二分之一部位并穿入腹腔,反方向再次操作,仔細觀察,確定荷包縫合良好,同時陰囊內無氣體,方可打結絲線。然后利用觀察孔排出腹腔內氣體即手術完成。但是手術期間要注意:縫合荷包時注意動作輕柔、認真,不可損傷周邊血管神經;針對內環口在2.5cm以上者,縫合荷包后應用臍內側韌帶覆蓋好內環口,避免復發。
1.4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本組患兒手術結果,并做好為期半年的隨訪工作,定期1、3、6個月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兒包塊是否復發、傷口有無不適感、傷口是否出現瘢痕以及睪丸發育狀況等。叮囑患兒家長在發現患兒存在異常狀況后,需要及時回院接受相關檢查。
2 ?結果
2.1 ?分析本組患兒手術結果
本組50例患兒手術均成功,術前診斷32例(64.00%)單側疝,18例(36.00%)雙側疝,術中發現10例隱匿疝(20.00%);單側疝平均手術時間為24min,雙側疝平均手術時間為34min,術中未見心率異常和呼吸異常現象,各項生命體征都正常。
2.2 ?分析本組患兒出院后并發癥情況
46例(92.00%)患兒術后第一天便出院,4例(8.00%)患兒術后第二天出院。在隨訪期間,所有患兒均未出現傷口不適、感染、睪丸萎縮以及傷口瘢痕等并發癥。
3 ?討論
腹股溝斜疝是近幾年臨床常見性疾病,好發于兒童,目前臨床主要治療手段便是手術。傳統的疝高位結扎手術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治療腹股溝斜疝患兒,但是這種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性,手術時間過長,而且難以發現隱匿疝,復發率高,導致臨床療效并不令人滿意。隨著微創性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呈現在人們的視野。相比于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室在可視條件下進行相關手術操作,更容易找出內環口,操作便更加細致、全面,及時做好疝囊的高位結扎,盡可能的閉合內環口,從而達到加快康復、降低復發的目的。另外,腹腔鏡手術的微創性并不會過度破壞機體腹股溝管結構,便于臨床醫師更為直觀、清晰、全面的觀察相關結構,繼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內部組織、結構的摩擦和損壞風險,防止切口感染、出血,亦可降低再次手術的發生風險,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因而腹腔鏡下小兒疝高位結扎手術被臨床醫護人員和廣大患者所青睞[3]。然而就目前來講,高海拔地區采用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安全性并無過多研究證實。
由本實驗結果可認為三孔法、雙孔法以及單孔法都能夠確保腹腔鏡安全治療高海拔地區腹股溝斜疝患兒,且可發現如下優勢[4-5]:①腹腔鏡手術時間短,創傷性小,利于術后美觀,促進患兒康復。②可在高海拔地區實施,具備安全性。③將0.9%氯化鈉注射液注入患兒腹膜皺褶部位,可使腹膜外間隙變大,避免周圍血管和臟器的損傷。④更加容易被臨床醫師所掌握,高位結扎效果良好,同時能夠明確觀察到患兒對側狀況,便于及時發現隱匿疝。除此之外,本組患者在手術期間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術后給予延遲麻醉蘇醒、延長術后吸氧時間和進食時間等舉措,進一步提高了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從而使得本組患兒的康復時間與其他平原地區患兒的康復時間無較大差別。
綜上所述,高海拔地區采用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臨床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龔俊宇,李華欽,余李梅,等.單孔與雙孔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臨床療效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01):9-11.
[2]朱學安,糟紹祖,段海軍.單孔腹腔鏡技術在小兒腹股溝斜疝治療中的應用及優越性[J].寧夏醫學雜志,2019,41(12):1125-1127.
[3]陳思思,容國籌,黎麗明,等.經臍單孔腹腔鏡與傳統雙孔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療效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84):23+26.
[4]扎西云旦,普布羅杰.高海拔地區腹腔鏡下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患者的安全性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12(05):379-382.
[5]許冬陽,楊清渭,王書苗.單孔與二孔法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對比研究[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20,14(0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