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霞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2017 年11 月18 日,人民教育期刊刊出一篇《學情分析:不該被遺忘的必修課》,學情分析是教學系統設計的起點,學情分析影響教學效果,離開學情分析的教學是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1]。通過文獻梳理,中小學教師更加重視學生學情分析,而高等教育的教師們往往忽略了學情分析。2018 年6月21 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到打造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是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標準,所以針對高等教育的對象進行學情分析尤為重要。有關學情分析的表達有很多,如學習者特征(Learner's Characters)、分析學習者(Analyze Learners)、分析學生(Analyze Students)等。W.迪克(2007)在《系統化教學設計》中闡述分析學生(Analyze Students)的含義:對學生的起點行為、在課程領域內的已有知識、對教學內容和將采用的傳輸系統的態度、學習動機、受教育和能力水平、一般性的學習偏好、對提供教學的組織的態度、群體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2]。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生學情,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為課程教學有效設計提供依據,也為其他學者進行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數據來源于對筆者所在學校大三學生的問卷調查,問卷從學生的基本信息(性別、專業)、學習態度(喜歡專業度、學習總態度、網絡學習態度、手機依賴程度)、學習能力(學習自制力)、學習行為(上自習、主動學習、不感興趣課程、作業、上課玩手機)四個方面進行設計并調查,共收集問卷330 份,剔除無效問卷7 份,剩余323 份有效問卷。有效數據基本信息為:女生184 人,男生139 人,專業1:19 人,專業2:55 人,專業3:115,專業4:34 人。為了進行統計分析,除基本信息外,其他題干的選項進行賦值,如上課經常玩手機賦為4,有時玩手賦為3,很少玩賦為2,從不玩賦為1,再利用SPSS Statistics 19.0 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
從表1 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行為:絕大部分學生上自習時間少,選擇從不上自習和偶爾上自習的學生占比共75.8%;學生主動學習時間少,偶爾和從不上占比共計93.8%;不感興趣的課程學生喜歡在課堂上做其他事兒占比達74.9%,但學生的作業行為較好,34.4%的學生會認真完成,28.2%的學生看老師的要求程度,少部分學生會應付了事,還有一部分學生需要看作業是否感興趣,說明學生對待作業態度較好并需要外界的約束和提高對作業的興趣;上課玩手機情況,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生離不開手機,只有1.5%的學生從不玩手機,絕大不對在上課會不同程度的玩手機。
表1 學生學習行為統計表
從表2 來看,學生學習自制力自我評價一般占比最大,達到64.7%;對專業的喜愛程度也不高,選擇一般的60.4%;學習的總態度較被動,一點不想學和較被動學習占比74.9%;學生選擇愿意網絡學習和是否感興趣兩者占比共83%,說明學生不拒絕進行網絡學習;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很依賴和比較依賴共占比75.2%,說明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生對手機依賴程度較大。
表2 學生學習態度及能力統計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得出:絕大部分學生上自習時間少,不會主動學習,絕大部分學生在不感興趣的課程上會做其他事兒,絕大部分學生會在課堂上不同程度玩手機;學生的學習自制力,專業喜愛程度較一般,學習態度較被動,手機依賴程度大,愿意進行網絡學習。
從表3 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上自習行為,主動學習行為的卡方檢驗P 值大于0.05,說明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不感興趣課程、作業行為、上課玩手機行為上P 值小于0.05,兩類別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專業學生情況,除不感興趣課程行為和作業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他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3 性別、專業與學習行為卡方檢驗P 值
進一步進行交叉列表分析,統計出不同性別學生對不感興趣課程的行為差異,可以看出男生對課程更加任性,直接逃課、中途逃課比例更高,不同專業學生在不感興趣課程的行為也存在差異,這可能與班級學習風氣,男女生比例有關系。作業行為中,男生更多的應付了事,不同專業之間也存在差異;上課玩手機男生比女生經常玩的比例高(見表4)。
表4 性別、專業與學習行為交叉表分析
從表5 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自制力、喜歡專業程度、網絡學習態度、手機依賴程度的卡方檢驗P 值大于0.05,說明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學習總態度上P 值小于0.05,兩類別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專業學生情況,除喜歡專業程度和學習總態度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他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5 性別、專業與學習能力態度卡方檢驗P 值
從表6 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學生,男生選擇不想學的比例較女生多,不同專業對待學習的態度存在差異;不同專業的專業喜愛度也存在差異。
表6 性別、專業與學習能力態度交叉表分析
從表7 可以看出學生學情指標除少數指標間不存在相關性外,其余指標在0.01 水平上顯著相關。手機越依賴與學習自制力呈負相關,專業喜愛度與學習態度、網絡學習意愿呈正相關;上課玩手機與上自習、主動學習、不感興趣課程、作業都呈負相關。說明越玩手機的學生學習行為越差;專業喜愛度與學習行為呈正相關,越喜愛專業學習行為越好;學習總態度與學習行為之間呈正相關,學習總態度越好,學習行為越好。
表7 學習態度、能力與學習行為各指標相關性分析表
注:**表示在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表示在0.05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特點為:絕大部分學生上自習時間少,不會主動學習,絕大部分學生在不感興趣的課程上會做其他事兒,絕大部分學生會在課堂上不同程度玩手機;學生的學習自制力、專業喜愛程度較一般,學習態度較被動,手機依賴程度大,愿意進行網絡學習。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上自習行為,主動學習行為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不感興趣課程、作業行為、上課玩手機行為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專業學生情況,除不感興趣課程行為和作業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他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上自習行為,主動學習行為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不感興趣課程、作業行為、上課玩手機行為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專業學生情況,除不感興趣課程行為和作業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他不存在顯著差異。
不同性別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學情上有存在差異和不存在差異的情況,針對以上情況,基于不同學生情況的課程教學,如何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是高校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通過學生學情指標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專業喜愛度與學習態度、網絡學習意愿呈正相關;上課玩手機與上自習、主動學習、不感興趣課程、作業都呈負相關。說明越玩手機的學生其他學習行為越差;專業喜愛度與學習行為呈相關,越喜愛學習行為越好;學習總態度與學習行為之間呈正相關,學習總態度越好,學習行為越好。
由以上結論可以得出不同的學生存在一些差異,教育教學需要因材施教,提倡個性發展;學生離不開手機,教育教學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好移動互聯網,促進學生學習;通過相關分析,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學習態度的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專業喜愛度和課程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學生不好的學習行為,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