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李 星,何 真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科,江西 景德鎮 333000)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癌組織浸潤深度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進展期胃癌癌組織浸潤深度超越黏膜下層,達到固有肌層或更深。空腹超聲檢查因其經濟實惠、方便快捷、安全無輻射,已作為一項常規檢查,廣泛用于腹部不適患者,這為進展期胃癌的發現提供了可能。本文回顧性分析39例進展期胃癌的超聲聲像圖表現,并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比,意在總結經驗,探討空腹超聲對進展期胃癌的臨床價值。
回顧性分析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39例進展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9例,女10例,年齡46~81歲,平均年齡65.3歲;Borrmann分型:Ⅰ型2例,Ⅱ型12例,Ⅲ型20例,Ⅳ型5例;胃癌TNM分期:T2 4例,T3 9例,T4 26例。
按照胃癌TNM分期將胃癌的胃壁浸潤深度分為T1、T2、T3、T4四期[1]。按照Borrmann進展期胃癌大體形態結構分型法,分為Ⅰ型(腫塊型)、Ⅱ型(局限潰瘍型)、Ⅲ型(浸潤潰瘍型)和Ⅳ型(彌漫浸潤型)[2]。按照Adle血流分級,分為0級(未見明顯血流信號)、1級(可見1~2處點狀或條狀血流信號)、2級(可見3~4條血流信號)和3級(可見5條以上血流信號或血管相互連通)[3]。
使用西門子ACUSON S1000、西門子ACUSON SC2000,凸陣探頭(頻率為3.5~5.0 MHz),線陣探頭(頻率為7.5~11 MHz)。患者檢查前禁食禁水10 h以上,腹部充分暴露,雙手上舉,置于枕后。根據胃的體表投影,沿其走行方向采取劍突下左肋緣、劍突下、右肋緣等切面進行滑行掃查。當病灶位于表淺部位時,如胃前壁,則使用高頻線陣探頭進行觀察。掃查過程中,同時仔細觀察周邊淋巴結及周圍臟器受累情況。
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Borrmann分型胃壁厚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型與Ⅱ型比較、Ⅲ型與Ⅳ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Ⅰ型與Ⅲ型、Ⅳ型比較和Ⅱ型與Ⅲ型、Ⅳ型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進展期胃癌不同Borrmann分型胃壁厚度
進展期胃癌胃壁的平均厚度為(1.95±0.48)cm,T2、T3胃壁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T3與T4胃壁厚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著癌組織浸潤深度增加,血流顯示率明顯增加(P<0.05)。見表2。

表2 不同TNM分期胃壁厚度與血流顯示
39例進展期胃癌中,經手術病理證實有6例臨近器官轉移,超聲診斷3例,漏診3例;周圍淋巴結轉移26例,超聲診斷12例,漏診14例。超聲診斷符合率為46.87%。見表3。

表3 進展期胃癌淋巴結及鄰近器官轉移超聲及病理診斷 例
Ⅰ型2例,胃壁增厚呈局限性低回聲腫塊,凸向腔內,平均厚度為(1.35±0.18)cm(封四圖1A—B);Ⅱ型12例,胃壁不均勻性增厚,平均厚度為(1.53±0.11)cm,可見凹陷(封四圖1C—D);Ⅲ型20例,胃壁不均勻性增厚,平均厚度為(1.76±0.13)cm,可見較明顯凹陷,呈“火山口”征(封四圖1E—F);Ⅳ型5例,胃壁彌漫性不規則增厚,平均厚度為(1.93±0.13)cm,呈“靶環征”或“假腎征”。若病變累及全胃時,則整個胃壁增厚致胃腔狹窄,呈“線狀”(封四圖1G—H)。若發生淋巴結及周邊臟器轉移時,則出現相應的聲像圖改變。淋巴結轉移表現為孤立或團簇狀分布的類圓形或橢圓形低回聲,也可相互融合呈不規則形(封四圖1C—D)。肝臟轉移表現為肝內異常回聲,常為多發的低回聲,典型者可見“靶環”征(封四圖1I)。

A—B:Ⅰ型,A示腫瘤向腔內生長(箭頭所示),B示腫瘤血流。C—D:Ⅱ型,C示腫瘤向腔內生長,表面可見凹陷(箭頭所示);D示淋巴結轉移。E—F:Ⅲ型,E示腫瘤向腔內生長(白箭頭所示),表面可見凹陷(黃箭頭所示);F示腫瘤血流。J—H:Ⅳ型,J示胃壁彌漫性增厚,胃腔呈“線狀”(箭頭所示);H示腫瘤血流。I:胃癌肝轉移,白箭頭所示為胃癌,黃箭頭所示為肝轉移。STO:胃腔;GB:膽囊;L:肝臟;LL:肝左葉。
胃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病死率,分別位于第5位、第3位[4]。胃癌早期多數無明顯癥狀,或僅有上腹不適、進食后飽脹等上消化道癥狀。同時由于胃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檢查,部分患者存在恐懼心理,因而往往存在誤診、漏診。臨床上,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經是進展期胃癌。
空腹時胃處于收縮狀態,受胃內容物和氣體干擾,空腹超聲常規不用于胃的檢查。但是,如按照胃的體表投影,根據其走行采用滑行掃查,空腹狀態下,胃仍可較為滿意的被顯示。王會寶等[5]認為空腹狀態下,超聲顯示最高的部位是腹段食道、賁門胃底部與胃竇、幽門、十二指腸球部。趙靜等[6]研究指出,空腹超聲診斷胃癌的病理符合率達95.12%,可作為老年人胃癌篩查的一種首選方法。
在本組病例中,進展期胃癌聲像圖表現為胃壁正常層次結構消失、層次不清,回聲減低,局限性增厚,平均厚度為(1.95±0.48)cm,且隨著癌組織浸潤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與馬建紅等[7]研究結果一致。王洋等[8]研究認為當胃壁最大厚度>1.24 cm時,對診斷胃癌T3及以上分期價值較高。彩色多普勒顯示其內可有點狀、條狀血流信號。進展期胃癌聲像圖表現相似,但各有各的特點,如存在潰瘍則表現為增厚的胃壁表面凹凸不平,可見強回聲潰瘍面,呈“火山口”狀;如為彌漫浸潤型則胃壁彌漫性增厚,常引起胃腔狹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胃炎、胃潰瘍聲像圖也可表現為胃壁增厚,綜合分析有助于診斷,明確診斷仍然需要依靠胃鏡活檢。
胃癌是一種容易轉移擴散的疾病,其轉移和擴散的途徑多樣,主要有直接浸潤、血行轉移、淋巴轉移及腹膜種植轉移。連心等[9]研究指出,體表超聲在胃癌的淋巴結轉移和其他器官轉移上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因此,如懷疑胃癌者,要注意鄰近器官及淋巴結是否發生轉移,其對診斷及判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組病例中,超聲對胃癌肝轉移的診斷率高達100.00%,筆者認為,這與轉移性肝癌常為多發、且超聲較易識別肝內異常回聲有關。超聲診斷淋巴結及鄰近器官轉移符合率為46.87%,對位置較深淋巴結及鄰近器官轉移診斷率較低,其原因是受氣體干擾不易顯示。
綜上所述,在日常工作,在掃查腹部的同時,超聲醫師不可忽視對胃的觀察,以免漏診。空腹超聲診斷進展期胃癌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影像學方法,可以對進展期胃癌浸潤程度及轉移情況進行全面觀察,為臨床診斷與評估預后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