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創始于2012 年,依托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建筑學會等國內外權威學府及機構,從事城市、建筑、室內、產品、策展、燈光和藝術等領域的跨界研究及實踐。作品涵蓋城鎮更新、建筑和室內設計、展覽展陳、燈光藝術創作等領域。設計理念強調人文關懷,歷史與當代的對話,注重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的關聯性,擅長以跨界思維,研究型設計的方法來進行創作。工作室多年來也一直致力于中國鄉村建筑設計,以微介入類型學的方法使衰落頹敗的村落和社區得以復興。
三文建筑認為建筑設計必須走出自我劃定的封閉系統,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相關學科,并設法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在這個打開、走出、接受、融合的過程中,全領域設計服務也許將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

何崴
博士,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三文建筑創始人。

陳龍
三文建筑創始人,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二十工作室課程導師。

1 西餐廳首層平面圖

2 大堂鳥瞰
809 工廠位于中國湖北省宜昌市郊的下牢溪中,距離市區約30 分鐘車程,曾經是老三線兵工廠,1990 年代逐漸停產并廢棄。項目用地面積約3 公頃,建筑面積約1.3 萬平米,新功能為度假酒店和親子活動中心。項目旨在通過對這個廢棄工廠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保護和展現建筑原始面貌的同時,形成新的使用功能,使廢棄工業設施復活,進入當代生活。
809 廠位于一個峽谷中,喀斯特地貌,場地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峽谷名為下牢溪,環境優美、舒適,是宜昌市民夏季避暑的首選地之一。峽谷中有溪流,常年有水,且水質優良,適合游泳和休閑。改造前,該區域已經有大量的農家樂和小型度假游樂場。809 廠位于下牢溪中段,與溪流關系緊密,具備很好的自然環境和產業基礎。

3 客房保留了原始的紅磚立面

1 鳥瞰
809 廠曾是西部地區重要的兵工廠,以生產防毒面具為主。改造前,工廠已經停產多時,期間也曾出租給民營企業。廠房中的機械已經全部被移除,整個廠區只留下建筑本體。調研中,建筑師發現現存建筑主要分為三類:空間跨度大的廠房,中等尺度的設備用房,如鍋爐房等,及空間尺度小的宿舍和辦公建筑。原建筑建設時期跨域上世紀50-70 年代,主要為磚混預制樓板結構形式,建造工藝包括毛石砌筑,磚墻,預制混凝土樓板,大多數已經不符合當下的建筑法規,需要進行結構加固和再處理。但另一方面,正是這些不同時期的建造痕跡產生了極大的文化價值,反映了那個時期老三線工廠的歷史記憶和建筑文化價值。設計需要保留原有建筑的大部分外立面,同時又要滿足新的使用和法規要求,這給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設計希望通過對老三線工廠遺址的改造,賦予空間新的生命,使之從廢棄狀態重新復活。在新的功能業態,及新空間的雙重作用下,業主和建筑師希望重構一個新809 廠。改造后,它將成為宜昌人短期度假的首選,并為城市提供一處具有品味和調性的精致生活場所。
設計從場地規劃開始,將建筑、室內、景觀、照明一體化考慮,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筑的工業特征和歷史信息,并進行改造再利用。設計首先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通過結構加固等措施,保留建筑外觀原貌。之后,選擇性地利用原建筑空間植入新功能,如原宿舍改為酒店客房,原鍋爐房改為禮堂,原辦公樓和設備用房改為餐廳、接待中心等。在此基礎上,在場地重要節點位置設置新公共建筑,形成空間和視覺上的錨點,如酒店大堂,區域入口處的書吧,崖頂的茶吧等。新建筑與老建筑在形式和材料上刻意進行了區分,形成戲劇性的對話關系,也清晰的標明了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特點和建筑語言。
場地中的主要樹木被保留,新建筑避讓樹木建設,與樹木形成共生關系。夜晚的燈光處理延續了建筑設計的思路,總體寧靜的基礎上,在建筑節點處重點處理。客房區域采用3000K 暖白光,公共區域采用4000K 左右的中性白光。
客房由原工廠的員工宿舍改造而成。原宿舍共4棟,呈南北向平行排布,它們的建設年代并不完全一致,這給改造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首先在結構上四棟建筑并不一樣,墻體有二四磚墻、空頭磚墻、碎石填充墻幾種,樓板則是預制槽板;此外,房間的空間布局也多達十幾種。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物理空間的基礎上,滿足酒店客房的使用需要,滿足現行規范,滿足安全等要求是此部分設計工作的難度和痛點。
對于東側靠近山坡的兩棟宿舍,設計首先保留了原有的交通組織方式,即:位于建筑中部的垂直交通和建筑西側的外走廊;之后,在兩棟建筑的連接部分,拆除部分宿舍房間,新增垂直樓梯和電梯,及公共空間。南側的宿舍樓被改造為青年旅社,北側的宿舍樓則改造為標間。這樣的處理一方面基于客房數的考慮,另一方面也由于此兩棟建筑并不具備開闊的視野,因此定位為平價房間。
西側的兩棟宿舍向西視野開闊,能看到溪流和峽谷對面的山峰,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但原建筑的水平交通位于西側,與未來客房的觀景面矛盾,建筑師將新的交通調整到建筑東側,新設樓梯、電梯和外走廊。原走廊被拆除,新建陽臺,增加室內面積的同時,為顧客提供更舒適的觀景體驗。北側客房為標準間,陽臺呈不對稱的梯形,兩兩成組,形成富于韻律感的外立面;南側客房則是套間,陽臺交替分布,改變了原來宿舍建筑刻板的外立面。新建筑部分為白色,與原建筑紅磚和毛石的外墻形成對比,顯示了不同時期的特征。
客房室內首先進行了結構加固,并增設洗手間,滿足酒店的安全和基本功能需求。為了體現老三線工廠的歷史信息,部分房間的屋頂保留了原始的槽板,墻面也在特定位置暴露部分原始墻面。因為酒店的總體定位不屬于奢華型酒店,在裝修和家具選擇上較為樸素,并有意選擇了工業風格的產品,與整個區域的主題呼應。

2 建筑體塊穿插形成奇特空間感受

3 從環形展廳看斜向的大階梯方筒

1 通向屋頂的大樓梯,表皮上的開孔形成豐富的光影效果

2 橙色酒廊

3 從籃球場看新建大堂、環形展廳和橙色酒廊

4 完整保留原有山墻,中間增加新的交通
酒店大堂是新建,它位于四棟客房建筑與西餐廳中間,起到了公共區域和私密區域阻隔和轉換的作用。建筑分為兩層,由四個建筑體塊互相穿插構成。首層為酒店大堂,包含前臺,休息等待區等功能,通過橙色的酒廊,大堂空間與西餐廳的三層相連。二層則是環形展廳,可以舉辦活動和展覽。從一層到二層除了可以走室內樓梯,也可以使用室外的大階梯。
在建筑師看來,新建大堂應該成為新809 的地標。它需要被從遠處清晰的捕捉到,并吸引客人進入新809 區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建筑被刻意設計的具有視覺張力:超尺度的幾何體塊相互穿插,不同材料和強烈顏色的對撞,形成了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視覺與感官體驗。一層大堂不規則的形式既與場地地形有關,又避讓了空間中原有的樹木。二層的環形展廳采用全玻璃幕墻,它“飛架”在一層之上,為使用者提供了360 度的觀景面。彎折的酒廊,南側插入西餐廳建筑體塊中,北側挑出于混凝土陡坎之上,形成強烈動勢,其標高與西餐廳三樓的早餐廳一致,起到了連接大堂及早餐廳的交通功能。酒廊外皮由橙色的金屬網覆蓋,室內也同樣被橙色覆蓋,強調了建筑體塊的同時也顛覆著使用者的感官。斜向的室外大樓梯被深褐色的金屬表皮包裹,成為一個斜插向天空的方筒,表皮上的圓孔讓內部形成豐富的光影效果,營造了一種“不真實”感。這一切都與原809 廠的老三線風格不一樣,新老建筑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沖,但正是因為這種對沖,讓舊者更舊,新者更新。
為了實現大堂建筑特殊的形態,建筑師與結構工程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筑整體采用鋼結構,為了得到一個盡量通透的環形展廊,并保證一層建筑室內的舒適性,環形展廳的由三組巨型鋼柱支撐,它們呈120 度排布,分別隱藏在大堂的服務型空間和酒廊空間內,從室外無法察覺。環形展廳由9 組鋼柱支撐,它如同一個環形“盒子”放置在一層結構上。斜向的大階梯及包裹它的筒則如同一根巨大的方柱斜插于圓環中,起到了不同高程的交通聯系。四個建筑體塊看似相互倚靠堆疊,實則結構相互獨立,自成系統,這樣的處理保證了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場地復雜的高差、不確定的地質條件(喀斯特地貌),毗鄰的老建筑基礎的避讓和場地內原始樹木的保留等問題都給項目實施過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及施工單位面臨并一一克服這些問題,最終完成了建筑復雜形體的建造及表達。

5 客房室內
除了由宿舍改造的客房,新建的大堂和展廳,酒店的中餐廳和多功能廳也由原809 廠的既有空間改造而成。秉承區域設計的總原則,即在保留原有老三線工廠建筑外觀信息的情況下,改造建筑內部空間,使之具有新功能。中餐廳和多功能廳都盡量利用原有建筑,形成新與舊的對話。
西餐廳/早餐廳位于大堂一側,原址上有一座3層的辦公樓。新建筑建于老建筑的基址上,建筑外觀保持了老建筑的主要特征,在門窗和細節的處理上融入了現代表達。室內空間根據新的使用功能布置,一層為咖啡廳,二層為棋牌室,三層為西餐廳/早餐廳。
總體上,幾個餐廳和多功能廳在外觀上都相對低調:不求張揚,甘當配角。它們與客房一起形成圍繞大堂主體建筑的“基底”,公共服務于新809 區域。
809 廠是中國西部地區老三線兵工廠的一個縮影。上世紀50-60 年代,中國西部興建了大量的兵工廠,他們多為磚石結構,反映特定時代中國西部地區工業建筑的特點。隨著1990 年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轉型,大部分此類兵工廠都已經停產、廢棄,但建筑作為一種歷史記錄仍然具有文化價值。本案是在保護歷史信息基礎上,最大限度激活此類工業遺存的一種嘗試。
中國以往的工業遺存改造后,功能多以文化產業園、藝術園區為主,這類功能對于西部地區,非城市區域的工業遺存并不適用。本案改造后的新功能為酒店,是近年來中國工廠改造中較特殊的一個,對中國西部工業遺存的再利用具有創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