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文首先指出公路是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提出公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之后從戰略層面全面把握公路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任務,為推進公路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當前,我國公路行業已經具備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的發展基礎,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支撐交通強國建設,應積極推進公路行業高質量發展,公路發展要在路網完善、設施可靠、服務優質、運行安全、綠色環保、融合創新、治理現代化等方面全面加強。
公路既是我國“交通大國”中“大”的主要方面,更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和全面加“強”的關鍵領域。
公路是提高運輸服務水平的主要抓手。公路交通直接貼近群眾生活,面對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需求特征,公路交通應不斷改進提升服務水平,適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
公路是提高交通安全水平的主要方面。公路是交通安全事故數量最多、占比最大的交通方式,應大力加強安全管理和風險防范,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公路是促進交通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主要載體。公路運輸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中資金占用量大、資源消耗和碳排放較多的運輸方式,應牢固樹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理念,實踐公路綠色發展之路。
公路是交通扶貧的主要力量。很多貧困地區缺乏對外通道,公路交通具有靈活性強的特點,是交通發揮先行官作用、引導扶貧脫貧的主要力量。農村公路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在未來將繼續發揮更大成效。
公路是交通新業態及創新科技應用的主要平臺。公路與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密聯系,也是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運用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應積極擁抱新技術、融合新業態,響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為未來交通發展注入活躍動力。
公路是深化交通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領域。推進公路建設管理、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公路運營管理機制,完善收費公路政策,公路行業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為支撐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結合公路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提出公路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為:到2035年,路網運行通達通暢性顯著提升,公路工程安全品質和系統可靠性顯著提高,公路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綠色與生態和諧理念貫穿公路工程,公路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公路交通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綠色智能、融合創新的現代化公路交通體系。
圍繞公路路網完善、設施可靠、服務優質、運行安全、綠色環保、融合創新、治理現代化等方面,以“通達公路、安全公路、品質公路、高效公路、美麗公路、智慧公路、活力公路”為重點方向,扎實推進公路行業高質量發展。
補齊短板,優化結構,完善公路路網布局。考慮未來科技創新及銜接一體帶來的路網效率提升,堅持優化規劃、精準施策,充分發揮既有公路設施供給能力,做到公路規模合理、布局科學,供給適度超前,但不過度超前。
加強路網主通道擁擠路段擴容改造。緩解繁忙路段能力供給不足的“瓶頸”。加快疏解長期持續擁堵路段,特別是交通量達到設計能力80%以上或高峰時段嚴重擁堵的干線公路。
優化公路路網結構。把握高速公路的合理規模,加強普通國省道干線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提高二級以上公路在路網中的占比,促進形成高速公路“骨干”和普通公路“基礎”級配合理的路網結構。
抓好銜接,促進綜合,加強路網銜接一體。加強公路客貨運樞紐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高效銜接。按照零距離換乘要求科學規劃設計客運樞紐,推進多種運輸方式統一設計、同步建設、協同管理。按照無縫銜接要求,優化貨運樞紐布局,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
推進區域公路一體化發展,服務區域經濟一體化。統籌公路規劃建設,加強不同地區間溝通協調,做好設計方案、技術標準和建設時序銜接,提高路網建設協調性和運行順暢性。
加強城鄉公路一體化發展。統籌規劃城鄉公路基礎設施、客運、貨運、郵政快遞等,加強城鄉公路基礎設施銜接,整合城鄉公路運輸資源,優化公路運輸網絡,提升城鄉公路運輸公共服務水平。
提高干線公路與城市道路的銜接水平。優化高速公路和干線公路進出城出入口,促進交通流量在路網上均衡分布;合理布局城市客貨運樞紐,從源頭上治理城市客貨運樞紐節點擁堵。
深入鄉村,建設廣覆蓋的農村公路基礎網。加大交通扶貧力度,提升農村公路覆蓋廣度和深度,切實提高農村公路交通運輸服務水平,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交通精準扶貧脫貧,推進農村交通聯網提升和服務升級工作。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推進交通進村入戶,形成廣覆蓋的鄉村交通基礎網絡,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重點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墾區、林區等交通建設,顯著改善當地出行條件。
面向全球,建設國際互聯互通的公路通道。提高“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水平,推動“六廊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以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為引領,打造基礎設施聯通網絡。推動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運輸通道建設。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推進公路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推動國際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加速形成。

目前,我國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規模、運量位居世界前列,重大工程舉世矚目,建設投資拉動國民經濟成效顯著,已經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縮小,部分領域已經實現超越。
保安全,完善公路安全設施。加強安全性評估和風險防控,強化橋隧安全風險防控,精準發現、及時處置風險隱患。優化事故多發、易發路段的公路安全設施,加強高速公路重點路段安全應急保障設施布設,尤其加強對農村公路安全設施的全面完善設置。全力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發生。
強可靠,提升路網抗沖擊韌性。提高敏感地區(復雜氣象、復雜地形等)路網的可靠性,包括公路設施安全和路網運行安全。加強敏感地區的公路和橋梁安全監測,提升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減少安全隱患;構建惡劣天氣下高應變路網規劃及預警體系,保障路網的可靠性。
強設計,提高公路設計使用壽命。建立基于BIM技術的公路全壽命周期智能化運營管理平臺,打造新型高品質耐久性公路建設體系。提升公路結構與材料設計、機械裝備、施工工藝、運營管理及安全水平,建立耐久性公路成套技術體系。
強建設,推廣工業化建設技術應用。從設計標準化、構件部品化、建筑材料節約化、施工機械化、組織科學化、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推廣公路和橋梁工業化建造技術的工程應用,包括裝配式混凝土通道、高強混凝土預制墩、小型構件工廠化與標準化等技術應用。
優養護,實施公路全生命周期科學養護。按照全壽命周期養護成本最小化理念,全面開展預防性養護。將全壽命周期的管理理念貫穿到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養護各個階段。以公路養護管理科學決策為目標,建設公路智慧養護投資和資產管理系統,實現公路養護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保證合理使用年限,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
提質量,提升路網管理和服務水平。推進“互聯網+”路網管理,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應用,有效提升路網管理智能化水平。充分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等新媒體,構建多渠道、全方位的一站式運輸信息服務體系,滿足公眾出行服務多層次、個性化、高品質的新需求。提高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質量和運營水平,加強行業信息資源共享。推行收費公路分時段差異化收費,著力降低物流成本。
強效率,提升路網通行能力和速度。突破傳統的交通基礎設施擴建模式,利用智能交通技術,如多源智能感知、信息快速響應、智能交通仿真等,在不增加用地的情況下,對高速公路繁忙路段實施智能化擴容,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探索實行高速公路客貨分線運行,打造更高效、更安全的道路行駛環境。
優化材料,采用環保材料節能設備。以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為前提,在公路建設運營的全過程中,通過應用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并輔以優化設計、改進技術和完善管理等方式,促進節約集約利用資源,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減少污染,盡可能地減小對沿線環境和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美化環境,打造生態廊道綠色空間。公路生態廊道的建設,在景觀美化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其生態功能和作用。注重前期的研究與規劃,重點關注水源、森林及濕地等環境敏感區。同時在建設過程中應遵循邊修建邊修復的原則,盡量減少對周邊生態的影響。
開展高速公路數字化管理。綜合運用數字化手段(GIS、遙感、遙測、網絡、多媒體及虛擬現實等技術)對高速公路基礎設施進行全方位數字化再造,通過構建數字化的采集體系、網絡化的傳輸體系和智能化的應用體系,實現對高速公路的全面感知和智能管控。
推進智能網聯交通系統應用。推進以車路一體化系統為主的智能網聯交通系統技術路線(強調“簡單的車、聰明的路”),主要車載感知系統的功能可由在道路基礎設施上安裝的動態感知系統來完成,通過車路一體化智能協同,有利于加快實現自動駕駛。
開展基于衛星通信技術的自由流收費技術研究。創新公路收費技術研究,探索建立基于北斗衛星通信導航、5G等技術基礎上的、不設站的自由流公路收費系統,實現不限速無感支付,提升路網運行效率和出行者服務體驗。
鼓勵新業態。推進“公路+共享汽車”融合發展,公路的道路資源、停車資源供共享汽車使用,促進共享交通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推進“公路+旅游”融合發展,通過構建“快進慢游”的旅游公路設施,實現“以公路為載體,以旅游為引導,以產業為支撐”的融合發展模式,實現公路從單純運輸功能向游憩功能、生態保護功能、教育體驗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及產業帶動功能等全方位發展。推動“公路+旅游”扶貧項目實施,開展系統性包裝策劃,提升當地景區設計水平和品質理念,有利于貧困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提高當地經濟水平。
探索新模式。推進農村物流創新發展。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快遞企業加強與農業、供銷、商貿企業的合作,構建農產品快遞網絡,打造“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加強農村物流與郵政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產品貨運交易站場、商品配送中心、郵政服務網點和金融服務平臺等服務功能,整合農村客運站點、農產品貨運交易站場、商品配送中心、郵政服務網點和金融服務平臺等服務功能,大力推進“一點多能、多站合一、一網多用、深度融合”的農村物流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