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我國長征五號B火箭發射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首次完成太空3D打印。除了太空3D打印,這枚火箭還帶了哪些科研項目上天?
在探索太空的過程中,設備和材料的“補給線問題”一直阻礙著人類飛向更遠的空間。隨著太空3D打印技術快速發展,實現航天器零部件的“自給自足”正在成為可能。
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團隊研制的“在軌精細成型實驗裝置”,將創新采用立體光刻3D打印技術對金屬/陶瓷復合材料進行微米級精度的在軌制造。
太空失重環境是立體光刻技術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普通的打印漿料在失重條件下無法保持穩定形態,導致液面起伏、影響打印。科研團隊先后進行了數百次微重力環境下的實驗,對漿料在失重條件下的流變行為及內在機理進行分析,利用化學及物理方法對漿料進行優化,使其從液態變為軟物質形態,保證打印順利進行。
為降低衛星、飛船及空間站中運動零件的磨損,延長其使用壽命,通常需要對運動零件摩擦表面加注潤滑油、潤滑脂進行潤滑。
由中科院專家們研制的“材料摩擦行為實驗裝置”將研究微重力環境下,液體潤滑材料的濕潤行為及固體摩擦產物遷移行為,通過觀察不同類型潤滑油在材料表面的浸潤現象,分析固體表面狀態對液體潤滑材料浸潤的影響,揭示空間環境因素特別是微重力環境對潤滑油潤濕行為的作用規律,為長壽命潤滑技術的設計開發提供支持。
在太空飛行時,載人航天器受地球引力之外多種作用力的干擾,這會帶來一個后果,即達不到完全“失重”狀態。
為掌握并消除各種干擾對航天器內科學實驗載荷的影響,為科學實驗提供所需微重力水平實驗環境,首先需要準確測量科學實驗載荷的微重力水平。
為此,科研人員研制了“微重力測量實驗裝置”,將多種類型的微振動加速度傳感器集成在同一臺設備中進行加速度測量能力的比對測試與在軌驗證。這也是我國高精度微機電系統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的首次在軌飛行。(據來點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