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紅
引言:稅收籌劃指的是納稅人以嚴格遵守國家稅收法律法規和相關規章制度為前提,為實現最大化價值目標,通過中介機構的代理或自行預先對經營、財務等經濟活動的涉稅事項進行設計與籌劃的一種手段。財務管理則是按照財經法規和原則開展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與稅收籌劃的目標存在一致性,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科學的稅收籌劃有助于納稅人降低稅負,減輕經濟負擔,同時涵養稅源,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保障,企業按照稅收政策,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財務管理中合理應用稅收籌劃手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籌劃經營活動,獲得經濟利益
企業的經營一般面臨權益資金、納入資金這兩種選擇,不管是哪種渠道均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這兩種渠道的資金成本率不同,因而在承擔風險、獲得利益、列支資金成本的方法上也存在差異性,對當期企業現金流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通過最終的實際收益表現出來。因此,企業為獲取經濟利益,就要在經營活動中進行稅收籌劃。以投資為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把資金投入社會換取未來利益,或把生產要素投進社會進行再生產,這是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稅收籌劃占據重要地位,企業可以采取稅收籌劃手段,享受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按照組建投資單位的形式合理避稅[1]。
一方面,地區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的企業面臨的征稅類別、所享受的稅收政策都是不同的,在稅收籌劃中應加以考慮。例如在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進行投資生產時可以享受現行稅收優化政策執行期滿之后3年內根據15%稅率繳納所得稅的優惠,這為企業提供稅收籌劃地域選擇方面的優惠,幫助企業減少稅負;在行業選擇方面,如果企業的經營以自來水銷售為主,就可根據6%的稅率向納稅人征收增值稅,但其他行業繳納增值稅的稅率通常是17%;在企業規模方面,國家稅法把納稅人分成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為兩者提供稅率差別待遇。這就表示企業在稅收籌劃中要考慮一系列影響因素,合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節稅、避稅。
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在稅負相對較低的區域設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等分支機構,利用轉讓定價法減輕稅負。例如A企業是一家外商投資公司,其所得稅稅率是30%,年銷售利潤是400萬元,其財務經理認為納稅金額較高,尋求專業機構制定稅收籌劃方案,即在經濟特區設立分公司B,把A企業生產的貨物調配給B進行銷售,B分公司所在地的適應稅率是15%,目前企業的稅前總利潤依舊是600萬元,其中A為260萬元,B為340萬元。A企業在設立分公司B之前要繳納180萬元(600×30%)所得稅,實施稅收籌劃方案之后,A企業繳納78萬元(260×30%)所得稅,B繳納51萬元(340×15%)所得稅,合計繳納129萬元所得稅,少了51萬元,即為A企業增加51萬元稅后利潤。
(二)拓展籌劃方式,提高經營效益
除了上述方式,企業在財務管理中可以拓展稅收籌劃途徑,依靠共同設立公司的方式實現多元化稅收籌劃。在開發市場時,企業通常依靠項目公司的設立來進行,在收益成分中可由多方一起出資組建,甚至爭取第三方出資,與出資方共享收益。企業一般持有大部分經營權,掌握著關鍵管理崗位,可以在此基礎上保障權益,依靠共同設立公司和與本公司的裙帶關系,把項目收益轉化成股份、債務等,避免資金往來產生稅收責任,降低稅務負擔,減少稅收支出,最終提高企業經營效益。
因此,企業在稅收籌劃環節合理避稅時,要重視籌劃方式與手段的更新。例如企業管理者應在日常管理中合理避稅,科學籌劃納稅過程。從企業管理實際來看,現階段不少企業的管理者都通過將自身的項目或產品外包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以減輕稅務負擔[2]。這樣的方式的確有助于企業轉移稅費負擔,尤其是對那些很難抵扣稅負的企業意義重大,但是使用這一稅收籌劃方式要關注外包的項目、產品,特別是要關注企業產品與服務的質量狀況,盡可能減少企業正常經營受到的干擾。企業管理者還可以把自身的部分職能部門外包,通過這樣的手段實現避稅目標,幫助企業減輕納稅負擔。
(三)注重財務分析,強化風險預警
財務分析的價值大則表現在評估企業哪些項目和業務的盈利能力更強,為企業安排今后的發展戰略提供參考,小則表現為選擇企業納稅人身份、供應商、總分公司或母子公司、稅收負擔狀況等,這些都和稅收籌劃存在密切聯系。所以企業要建立健全財務分析制度,開展定期的財務分析工作,對企業當期資本結構、經營情況、財務狀況、資金使用等做出評價,對經濟決策實行財務測算,為企業制定稅收籌劃方案提供支持,更有效地降低稅負。同時加快信息化建設,完善財務信息平臺,為有效收集和分析內部數據提供技術支持,減少人為失誤,提高財務分析的準確性[3]。
在此基礎上,企業通過整合、分析自身的財務數據庫、財務指標信息,建立合適的稅務風險預警系統,為企業決策的有效性提供可靠的稅務預警信息,提升稅收籌劃水平。例如A企業的稅務風險預警指標主要包括盈利能力類、償債能力類、資產管理類等,其建立和完善稅收籌劃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的過程為:按照選定的稅務風險預警指標計算自身所在行業有關對應指標的平均值、標準差,完成建模,通過行業加權平均稅務風險值和行業標準差之間的比率,設定行業稅務風險基準線;計算自身的稅務風險系數,將其和行業稅務風險基準線做對比,科學控制自身稅務風險系數,避免其超出基準線,防范嚴重稅務問題的發生;按照稅務風險預警系統對內部財務指標展開涉稅分析工作,實行全方位稅務排查,確保及時發現經營環節的稅務問題,降低涉稅風險。
首先,企業在開展稅收籌劃工作時要從自身整體利益著手。因為稅收籌劃的目標是實現最大化的價值創造,所以企業要統籌考慮,不僅要考慮宏觀經濟政策,還要結合自身所處環境、所定經營目標做出稅收籌劃選擇,而不是只關注某個環節稅負的高低。
其次,企業在稅收籌劃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經濟性原則。因為企業在財務管理中應用稅收籌劃的目的在于實現合法節稅,然而在實際的稅收籌劃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籌劃成本,所以企業務必要對比預期所獲收入、發生的成本,只有在稅收籌劃的成本小于其預期收入時才可行,否則應果斷放棄。
再次,企業要注意引進和培養綜合能力強、素質高的稅收籌劃人才。因為稅收籌劃屬于有較強綜合性的一項理財活動,所以要求籌劃人員既要熟悉企業的財務活動,又要熟悉稅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章[4]。伴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越來越強,稅收籌劃越來越受到納稅人的重視,稅收籌劃人員為幫助企業全面掌握稅收政策,合理規避經營環節的涉稅風險,就應熟悉稅務部門稽查稅務的程序,對涉稅風險做出準確的評估,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籌劃、依法納稅、合理節稅和避稅。國內稅收法律法規具有復雜性,而且還源源不斷地出臺各類稅收法規,作為稅收籌劃人員要熟悉基本的稅收籌劃方法、實務操作,同時和稅務部門保持良好的關系、順暢的溝通,針對稅收籌劃中的政策問題積極和稅務部門交流,獲得認可,減少雙方認定稅收籌劃行為的差異,規避風險。
稅收籌劃對企業的運作而言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是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力的基礎。稅收籌劃屬于一項敏感性和專業性并存的工作,雖然企業是以創造最大利益為目標的經營機構,但在財務管理中應用稅收籌劃時不能一味追求其在節稅上的作用,而要展開更全面的探索,在法律框架內開展稅收籌劃工作,真正發揮稅收籌劃對企業的重要作用,為企業的正常運作和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1]盛江.探討稅務籌劃與企業財務管理[J].納稅,2020(02):59+62.
[2]陳瑞林.探討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稅收籌劃應用[J].智庫時代,2019(37):53-54.
[3]楊宇舟.營改增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的稅收籌劃淺析[J].財會學習,2019(09):164+169.
[4]劉麗莉.淺議如何完善企業稅收籌劃 防范企業稅收風險[J].中國商論,2019(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