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華
《共產黨宣言》(在以下內容中簡稱《宣言》)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共同寫成的。1848年2月第一次以公開的單行本的模式在英國倫敦出版發行。從那時起至今,在一百五十多年中,《宣言》在全世界被用一百一十多種文字出版了一千多次,被斯大林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歌中之歌”。對全球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從發表至今,人們就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進行了解讀。也發現其中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但在文化發展方面的精華卻少有人研究。在進入到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新思想的發展時代,文化的發展更是不容小覷。對文化自信進行理論確證是很有必要的。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經典闡述了人類社會的三層樓大廈,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其總和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包括政治的和思想的兩層上層建筑)。并且說明了人類社會大廈三層樓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相適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制約關系。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其中之一就是經濟。同樣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發展文化自信的現實依據。如今中國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經濟發展迅猛使得中國有能力在自身的發展中樹立文化自信。
(一)歷史唯物主義下的文化發展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對文化問題沒有進行明確系統的闡述,但其理論體系中體現著多種的文化內容。文化發展的物質性基礎在《宣言》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依賴于一個社會的物質基礎狀況。恩格斯對《宣言》的基礎內容的進一步闡述,更加確證了奠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的完全嶄新的文化觀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也更加確證了社會中文化的發展是取決于社會實踐中的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辯證唯物主義研究原則。
(二)尋求自身發展中樹立文化自信
馬克思主義認為,以經濟發展為基礎而發展的,社會其他的方面如政治、文化等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并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反作用。通過《宣言》中所闡釋的文化發展所必須要的經濟基礎表明,我國現階段所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與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為文化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其所需要的物質基礎。
在《宣言》中,“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體現出了文化自信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在當代,我國要在自我發展中樹立文化自信。我國已經從建國之初的落后發展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進入世界前列。為我國的文化自信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宣言》科學的預測了資本主義文化的走向和命運,在對比分析中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
(一)資本主義文化的兩面性
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革命作用,對落后文化進行了沖擊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并且資產階級,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文明,制造出屬于資本主義自己的社會。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文化的局限性也進行了批判。一資產階級文化是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所服務的二《宣言》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三《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文化的野蠻的對外擴張性。它以自身的聰明,帶著他的技術,帶著貨幣的聲音敲響并摧殘著世界文明的根基。資本主義國家在追求利益的驅動下,試圖用資本主義文化來控制人們的思想,最終實現對外殖民擴張的侵略思想。
(二)通過對比堅定文化自信
《宣言》指出了資本主義所倡導的文化是野蠻的、不可持續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的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社會主義的文化比資本主義的文化更具有先進性和可持續性,在對比分析中可以發現,我們是有完全充足的理由堅信文化自信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分體現了其先進性和可持續性,為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準備條件。首先,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其中蘊含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豐富的內容。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紅色革命文化為基調。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最后,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下的背景下,以各種先進精神為內容,如雷鋒精神、抗洪精神、工匠精神等,并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效的價值觀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在分析對比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依托堅定文化自信。
《宣言》中闡明的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文化發展趨勢反映了世界文化交融的大勢,文化自信則是全球人類文明發展、融匯創新的產物,中國在世界交流過程中抓住有利契機發展文化自信。
(一)全球文化的發展大勢
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當時資本主義發展條件下的世界歷史狀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資產階級創造了全球化的市場,使歷史成為世界歷史。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擴大產品銷路。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指出,每個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二者相互交融。我們現在所強調和倡導的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上各民族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交融現象。可見,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已經科學預測并闡明了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文化歷史發展大勢。
(二) 在交流融合中發展文化自信
在當代社會,我國必須在吸收借鑒國外有益文化和與各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融匯發展中不斷地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于對全球各國一切的進步并且符合當今時代發展潮流的文化的揚棄中增深和鞏固的。
具備開闊的視野和長遠發展的眼光是發展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實現本國的資源與外來各民族各國的資源的有機統一、融合創新也是必不可少的。當今中國,我們始終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發展根基、以紅色革命文化為基調,以積極陽光的態度對待一切外來文明,合理的吸取全世界優秀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文明成果,實現各民族文化的共生發展,為世界文化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