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以蘭

【摘 要】目的:觀察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腎內科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50例腎內科疾病患者;將25例采用常規治療措施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5例采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進行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組;分析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在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中,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P<0.05)。結論:在針對腎內科疾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
【關鍵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腎內科疾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9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腎內科疾病在臨床中屬于一種多發性腎臟疾病,隨著人們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的變化,現階段腎內科疾病的發生率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對于人們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本次研究了50例腎內科疾病患者,針對腎內科疾病患者采用不同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進行了研究:
一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針對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腎內科疾病患者為基礎,從中選出50例患者入組本次研究。對這50名患者展開隨機分組,使研究組與對照組人數、性別比、年齡范圍等一般資料相近(P>0.05)。具體情況為:對照組25例患者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1例,患者的年齡均在24-61歲,平均為(38.18±3.53)歲。研究組25例患者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12例,患者的年齡均在21-62歲,平均(39.46±4.29)歲。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措施: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常規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進行治療,1次/d,80~300mg/次,共持續治療2周。
研究組患者采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進行治療:根據患者的腎功能指標與實際情況科學選擇藥物,藥物的使用方法:喹那普利15mg/次;卡托普利2.5mg/次;苯那普利7.5mg/次;依那普利10mg/次;西拉普利2.5mg/次;1次/d;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適當增加其他藥物或增加藥物的劑量。
1.3 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治療后,患者各項腎功能指標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即為顯效;治療后,患者各項腎功能指標趨于正常水平,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即為有效;治療后均為達到上述指標即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以表示患者的計量數據,計算結果則通過t值表示出來;以%表示患者的計數數據,計算的結果則通過x2表示。判斷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的P值臨界點為0.05,只要P值結果在該值以下(不含),就能夠證明顯著差異,其余情況一律視為無統計學差別。
2 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如表1所示:
3 討論
腎病是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腎內科患者通常發病機制較為特殊,且治療時間較長,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與疾病復發率。在腎內科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通常采用藥物治療的方式,阿司匹林腸溶片作為一種常見的治療藥物,其雖然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對于患者臨床癥狀與腎臟功能的改善情況卻不夠明顯[2]。因此,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臨床中。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能夠有效保護患者的腎臟功能,預防患者腎衰竭的發生率。其主要的作用機理保護了以下幾項: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能夠降低患者的高血壓癥狀,促使其能夠傳遞到腎小球毛細血管床的壓力降低;②其能夠參與到腎內中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當中,進而使得AngⅡ介導的出球小動脈張力降低,進而降低了腎小球系膜的張力,使得患者腎小球高跨膜壓與高濾水平降低;③能夠有效減少慢性腎衰竭患者機體中血肌酐濃度,以此來減少患者非透析治療的時間,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3]。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進行治療后,患者在臨床治療效果中顯著高于采用常規治療措施的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常規治療措施,采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恢復患者的腎臟功能,在腎內科疾病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潘楚雯,于力,馮潔瑩,etal.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治療Alport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8,33(17):1309-1313.
[2] 陳嘯,笪月芳,張嘉瑋,etal.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改善作用[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9,9(8):75-76.
[3] 孫彬彬,張蓓茹,邊曉慧,etal.單獨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治療特發性膜性腎病患者的預后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2019,14(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