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花


【摘要】目的:探究個體化護理在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中的價值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方法:將64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兩組患者分別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和個體化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護理護理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質量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護技巧及自護責任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個體化護理;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應用價值;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821.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207-02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中約有50%~60%的患者需要進行永久性結腸造口治療,腸造口改變了患者的正常排便方式,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回歸社會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情緒進行調整和適應,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1]。此次研究我院著重對個體化護理在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中的價值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展開探究,總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03月~2020年03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64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45~69(58.34±4.25)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TNM分期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比較,P>0.05,組間無顯著性差異。
1.2?護理措施
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護理流程[2]進行用藥指導、飲食管理、造口自我護理指導等干預,觀察組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強化護患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鼓勵患者多與病友進行交流,定期組織主題活動讓患者相互分享治療體會及日常護理經驗,堅定患者治病信心。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更多支持與安慰,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②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造口自我護理知識,指導患者造口異常的分辨方法及處理措施,讓患者能夠熟練掌握造口袋的更換方法。③肛門鍛煉指導:術后7d為患者進行第一次人工擴肛,告知患者擴肛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及家屬人工擴肛的方法。指導患者進行造口功能訓練,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讓患者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囑患者住院后3~6個月回院復查一次,如有異常及時到造口門診復診。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護理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質量滿意度。
使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R)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估,共4個維度,主要包括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護技巧和自我責任感,得分越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好。
1.4?數據處理
使用SPSS 21.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經過不同的干預后,兩組患者ESCR各維度評分均有明顯提升(P<0.05),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護技巧及自護責任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有2例患者發生造口出血,3例患者發生造口脫垂,2例患者發生造口旁疝,2例患者出現造口凹陷,
2例患者發生糞水性皮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4.38%,觀察組有1例患者出現造口出血,1例患者出現造口凹陷,1例患者發生造口脫垂,1例患者發生糞水性皮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2.50%,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x2=4.267,P=0.039)。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永久性結腸造口改變了患者排便的正常途徑及身體形象,患者術后極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排便情況與自我護理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3],我院通過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滿足患者身心需求的同時,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自護能力,改善患者的造口功能,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趙曉會. 個體化護理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護能力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 甘肅醫藥,2018,037(007):657-658.
[2]?李良. 個體化護理在結腸造口術護理中的作用研究[J]. 養生保健指南,2018,000(032):284.
[3]?付東云. 個性化延續性護理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影響[J]. 現代醫藥衛生,2018,34(016):2569-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