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雁

【摘 要】目的:分析可導致消毒供應室 ?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防護方法。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本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12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記錄全年職業暴露不良事件,同時統計職業暴露危險因素。結果:將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職業暴露不良事件共出現80次職業暴露不良事件,危險因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社會心理因素,其中利器刺傷占比22.50%,紫外線占比5.00%,噪音占比15.00%,燙傷35.00%,細菌或病毒污染6.25%。化學消毒劑16.25%,最為常見因素為利器刺傷占與燙傷,護理人員受到職業危害后均可及時進行處理結論:針對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暴露因素來實施與之相對應的防護方法,其效果顯著,可以考慮積極推廣。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暴露;因素;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本文就以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15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以此來分析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暴露因素,同時提出與之相對應的防護措施,其報道見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本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12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上述護理人員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年齡為21-44歲,平均年齡為(27.54±3.62)歲,工作年限為1-14年,平均年限為(5.16±1.83)年,兩組基線資料對比,P>0.05,無顯著性差異,能夠進行比較。
1.2 防護方法
(1)職業暴露物理危險防護措施:首先提高護理人員的防護措施意識,從而幫助護理人員及時糾正以往不良操作方法。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將手套穿戴,搬運機械設備時要小心動作,在配置消毒溶液時可以利用工具進行攪拌,在取金屬類醫療器械設備時,可以利用鉗子夾取[1]。在工作過程中,如果不小心被利器所劃傷,在進一步處理之前需要進行消毒處理;在進行紫外線消毒時,盡可能的遠離消毒設備;加強醫療設備登記管理,對已清潔和消毒的醫療設備進行定期的保養,同時提高器械消毒效果,促進機械設備損傷幾率降低;對各個工作區域進行嚴格的劃分,同時強化工作環境管理,從而為消毒工作有序展開提供保障,使得各個科室使用的器械更為安全[2]。
(2)職業暴露化學危險防護措施:在進行相關工作之前,護理人員需要能夠清晰的掌握各類消毒劑的特點與危害性,同時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在使用消毒劑的過程中需要將口罩和手套的穿戴落實到位,避免消毒液與皮膚有接觸。
(3)職業暴露生物危險防護措施:對科室的規定進行嚴格遵守,處理污染物時需要穿戴隔離衣呼,防止器械上的污染物沾染到皮膚,如果處理過程中不小心沾上,需要根據影響程度來注射各種相關疫苗。
(4)職業暴露噪音危險防護措施:遠離噪音源,或者根據噪音的大小來選擇使用耳塞。
(5)職業暴露社會心理危險防護措施:提高護理人員防護意識,合理安排班次,預防護理人員心理疲勞,同時指導護理人員合理飲食,加強體育鍛煉,從而提高護理人員自身機體免疫力[3]。
1.3 觀察指標
使用自制調查問卷對12例護理人員進行調查,以此調查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其內容包括:(1)曾在消毒供應室遇到過什么樣的職業傷害?請詳細舉例說明;(2)在進入消毒供應室時最擔心的問題是什么?(3)總共在消毒供應室中遇到過幾次職業傷害?發生的原因包括什么?(4)在消毒供應室工作期間,遇到過最嚴重的一次職業傷害是什么?
2 結果
將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職業暴露不良事件進行記錄,共出現80次職業暴露不良事件,危險因素包括化學因素(含酶制劑、含氯消毒劑腐蝕皮膚等)、物理因素(燙傷、噪音、被針扎傷等)、生物因素(血液感染、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等)以及社會心理因素(心理疲勞、自我保護意識差等),其中利器刺傷占比22.50%,紫外線占比5.00%,噪音占比15.00%,燙傷35.00%,細菌或病毒污染6.25%。化學消毒劑16.25%,最為常見因素為利器刺傷與燙傷,護理人員受到職業危害后均可及時進行處理,詳情如表1所示。
3 討論
消毒供應室專門負責醫療器械的清洗、回收、消毒以及儲存等工作,是醫院的重要組織部分,具有較高的職業危害性,因此需要實施可行有效的防護措施來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在日常工作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嚴格執行管理制度與行為規范,比如口罩與手套的佩戴、污染物接觸后的消毒滅菌、定期檢修機器減少噪音、避免直視紫外線消毒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化學消毒、不可直接接觸或吸入具有刺激性或腐蝕性的消毒劑、消毒劑在通風陰涼處集中,除此之外,還應當加強護理人員專業培訓:由于部分護理人員對職業暴露以及危害認知水平不足,在日常工作中沒有做好與之相對應的防護措施,從而使得職業暴露不良風險大大增加,所以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培訓,使其重視防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培訓過程中應當著重強調各項操作的重要性,并且還需要提高護理人員的敬業心和責任心,使其能夠對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遵守,時刻注意做好防護措施。而且還需要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定期規章制度學習,對醫院所制定的清洗流程、消毒流程以及滅菌流程進行嚴格遵守和規范實施。
綜上所述,危險因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社會心理因素,比如利器刺傷、紫外線、噪音、燙傷、血液污染、化學消毒劑等,其中最為常見因素為利器刺傷與燙傷,需要針對這些危險因素來采取對應防護措施,從而降低消毒供應室職業暴露不良事件發生。
參考文獻
羊潔.控制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對預防醫院感染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30):40-41.
譚銀花.淺議醫院消毒供應室的危害因素與職業安全防護對策[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1):81-82.
朱永紅.醫院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在預防院內感染中的作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2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