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中圖分類號】R78.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炎性腸梗阻是一種在進行腹部手術后,兩周之內出現的早期疾病,其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應進行及時而有效地治療。除基本的治療之外,還應進行必要的護理,很多患者因沒有進行護理而引發嚴重后果,所以患者及家屬應對護理予以足夠的重視。炎性腸梗阻這一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很多,同樣地,護理也應注意許多問題。因此,帶著這些疑問,為幫助患者們及早康復,下面就來介紹一下炎性腸梗阻的具體護理措施。
一 什么是炎性腸梗阻?
炎性腸梗阻主要出現在腹部手術后的兩周內,是因腹部的手術創傷或者腹腔內的炎癥而引發的腸壁水腫或滲出的黏連性腸梗阻現象。
醫生們又稱其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其主要特點包括:該病癥大都發生于手術后早期,一般為2周左右;常見的癥狀為腹脹,而腹痛的癥狀相對較輕,甚至沒有明顯腹痛;有的患者雖然存在腸梗阻癥狀,且體征較為典型,但很少出現絞窄的情況;該癥狀還和腹腔內的炎癥所引發的廣泛粘連存在關聯性;在進行X線攝片檢查時,會檢測出眾多液平面,同時伴隨腸腔內積液等情況,而在進行腹部CT掃描時,可檢測到腸壁增厚以及腸袢成團的現象;此疾病利用非手術治療即有效果。
二 炎性腸梗阻護理
1 心理護理
很多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后,會產生一定的創傷應激反應,導致心理出現變化,有時病情突然轉變也會導致患者及家屬產生心理壓力或心理落差,進而引發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此時,醫護人員應將腸梗阻的基本病理機制以及各種臨床治療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屬,令其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可向其介紹治療效果比較好的病例,幫助患者消除其內心的緊張和恐懼情緒,放松心態,并能積極配合接下來的治療和護理。
2 及時監測患者病情
患者在進行腹部手術之后,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體檢,尤其是一些專科檢查和特殊檢查,幫助患者處理好其自身的基礎性疾病;嚴格監測術后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以及腹部體征和胃腸功能的變化,同時還要對其腸鳴音進行聽診;如果患者在手術之后進行短暫的排氣或者較少量的排便時,醫護人員應對其排便的次數、量、大便的性質及顏色、肛門排氣的次數等進行仔細記錄,并詢問其基本情況,對腸功能的恢復情況進行正確的評估。患者在飲食后,可能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及嘔吐等癥狀,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其食欲變化,如果發生這些現象,則需及時告知專業醫生進行處理。一些特殊的患者,如老年患者以及受過嚴重復合傷的患者,其對疼痛的感覺并不靈敏,所以醫護人員應及時進行護理觀測,確定患者是否存在顯著腹脹的情況,但腹膜刺激以及腹痛的癥狀并不明顯,此時應注意,以免引發嚴重后果。
3 胃腸減壓的護理
炎性腸梗阻癥狀出現后,進行胃腸減壓是其中一種比較關鍵的非手術治療方法。通常情況下,效果比較好的胃腸減壓可以幫助患者排出胃腸積液或積氣,使胃腸腔內的壓力得到緩解,腸壁的血液循環也會隨之有所改善,腹脹、腹痛的癥狀會減輕,對腸功能恢復百利而無一害。在護理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對胃液顏色、引流量以及性質等進行準確的記錄,進行這些操作可以幫助醫生為患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措施。進行胃液減壓時,需使用250ml的注射液以及0.9%的氯化鈉進行每天三次的胃腔沖洗,以防止發生應急性潰瘍,此時還要注意監測引流液的情況變化,如果引流出超過500ml的咖啡色液體,則需防范絞窄性腸梗阻以及應激性潰瘍。
4 全胃腸外的營養護理
很多炎性腸梗阻的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其主要是因持續胃腸減壓、腸壁炎性水腫、禁食的時間過長、胃腸功能還沒有完全的恢復等原因導致。所以在手術后的早期,也就是兩周之內的時間里,需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全胃腸外營養,對患者營養不良的情況予以改善,保證患者擁有一個穩定的內環境,同時還要讓患者胃腸道保持充分的休息,進而使胃腸功能及早恢復。可利用中心靜脈置管的方式,對患者進行24小時內的均衡營養,對其提供營養液、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等混合溶液,在用藥的期間,醫護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營養指標以及血液生化指標等,對24小時的出入量進行記錄,并觀察患者的肛門排氣以及腹部體征變化情況。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保證輸液瓶的安全無菌,所有的營養物品都需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配置,同時還要注意輸液的速度等。另外就是要進行必要的深靜脈穿刺導管的護理,在此過程中,需維持導管的通常,不可擠壓扭曲,輸液結束之后可以使用肝素稀釋液進行封管,以防形成血栓。還需謹記每天對穿刺的部位進行消毒,如出現紅腫感染的情況,或患者發生高熱或畏寒的現象,則可能為導管感染,此時應立即通知專業醫生進行拔除。
5 飲食護理
對于炎性腸梗阻的患者來說,飲食應特別注意。醫護人員可幫患者制定適宜的均衡飲食食譜,在胃腸減壓的過程中,需要適當禁食,每天要對胃管進行抽吸,以此來保證患者胃腸通常,同時還要記錄和觀察引流的性質和量,將惡心、嘔吐的頻率進行細致地記錄。如果患者的胃液中存在黃色膽汁的成分,則表示可能為腸液反流。長時間坐胃腸減壓治療的患者如果發生開始排氣、腸鳴音正常、腹脹情況減輕、腹痛情況緩解的現象,則表示梗阻的癥狀有所緩解,此時可停止胃腸減壓。在進行留置胃管后,一天內的病情如果趨于穩定,則可對胃管內注入50 ~ 80ml的生理鹽水,如無明顯不是則可注入等滲營養液,并逐步增加食量,可從半流質飲食慢慢過渡到普食。
6 應用生長抑素進行護理
一些炎性腸梗阻的患者可能會因胃腸減壓而出現消化液丟失的情況,此時患者的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會趨于紊亂,所以可利用生長抑素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減輕缺血水腫的情況,進而使腸功能得以恢復。
綜上所述,炎性腸梗阻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應及時進行治療和護理。本文主要介紹了炎性腸梗阻的基本特點以及幾種常見護理措施,希望這些可以幫助緩解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