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歧貴 覃春華 黃穎
(武宣縣土壤肥料工作站,廣西 來賓市545900)
水稻是武宣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耕地總面積60176 hm2,但近年來,糧食生產經濟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較差,其中水稻土面積僅為16474 hm2,占比為27.38%;常年種植水稻面積為21667 hm2,其中早稻10667 hm2、晚稻11000 hm2,全縣洪積潴育沙土田面積1715 hm2,占水稻土面積的10.41%,是武宣縣典型的水稻土種,前人甚少報導過類似土壤類型的肥料試驗,在這個土壤類型上做水稻肥料利用率試驗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在洪積潴育沙土田上進行早稻肥料利用率試驗研究很有必要[1]。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探索洪積潴育沙土田水稻施肥規律及驗證肥料利用率參數,完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更新縣域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數據庫,為測土配方施肥決策系統提供技術支撐,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全縣進一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以及減少化肥對環境的污染提供參考依據。
供試地點位于武宣縣三里鎮雙龍村委霞山屯,東經109°47′8",北緯23°33′1",海拔86.7m。土壤為沙頁巖母質,質地壤土,土壤名稱為洪積潴育沙土田。土壤養分:pH值6.7,有機質30.47g/kg,全氮1.96g/kg,堿解氮146mg/kg,有效磷13.4mg/kg,速效鉀42.13mg/kg。
供試肥料:氮肥選用柳化尿素(含N≥46%)、磷肥選用鹿寨鈣鎂磷肥(含P2O5≥18%)、鉀肥選用加拿大氯化鉀(含K2O≥60%)。基肥施30%的氮肥、50%的鉀肥和全部磷肥,追肥施氮肥的70%、鉀肥的50%一次施完。供試作物為優質常規稻品種“絲香1號”。
試驗前取耕層土壤進行化驗,檢測土壤養分含量,調查常年水稻產量水平,確定測土配方施肥量。氮磷鉀3個因素,2個施肥水平,5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0水平為不施肥,2水平代表測土配方施肥量。5個處理分別為不施肥區(對照)、測土配方施肥區、缺氮區、缺磷區、缺鉀區(詳見表1)。小區面積20 m2(長5 m×寬4 m)。小區田埂高0.2 m,寬0.3 m,用農膜包扎田埂,防肥水滲漏。設2條排灌溝,溝寬0.4 m,深0.3 m。株行距0.17 m×0.27 m,每小區14行,每行29蔸,每蔸2苗。每小區植406蔸,667m2植14524蔸。
4月2日,秧苗田播種;4月23日,大田耙田;4月25日,修整小區;4月26日,施大田基肥,拉線插田;5月3日,施除草劑;5月7日,施追肥;7月21日,取植株樣考種;7月22日,產量驗收,試驗結束。除施肥水平不同外,其它農田管理措施均相同。
插田后5d開始,取1個重復,每小區定點調查10蔸,調查水稻每蔸苗數、測量株高;后間隔5d調查1次,連續調查5次。產量驗收前,取1個重復,每小區定點調查20蔸,數每蔸有效穗數、測量株高,每小區取有代表性的5蔸進行考種,測量穗長、實粒數、秕粒數。產量驗收,小區稱濕谷重,分區曬干稱干谷重,計算各處理的平均產量,進行產量排序。

表1 不同施肥水平明細表(單位:kg/667m2)
肥料利用率=(全肥區作物吸收養分量-缺素區作物吸收養分量)÷施用肥料養分量×100%
作物吸收養分量=作物產量×形成100kg經濟產量養分吸收量/100
形成100kg經濟產量養分吸收量=(籽粒產量×籽粒養分含量+莖葉產量×莖葉養分含量)÷籽粒產量×100
土壤供肥量=不施肥區水稻產量×形成100kg經濟產量養分吸收量
如表2所示,從5月28日水稻分蘗調查結果可知,與T1相比,T2、T3、T4、T5分蘗苗數分別增加6.6苗/蔸、3.2苗/蔸、4.0苗/蔸、3.6苗/蔸,其中,分蘗進度最快是T2,為16.4苗/蔸,其次是T4、T5、T3,T1(對照)最慢。從6月4日水稻株高調查結果看,與T1對比,T2、T3、T4、T5平均株高數分別增加13.2cm、5.2cm、9.8cm、12.0cm,株高生長最快是T2,其次是T5、T4、T3,T1(對照)最慢。

表2 不同處理對水稻株高分蘗進度的影響
由表3可知,與T1對比,T2、T3、T4、T5理論產量每667m2分別增加189kg、35kg、84kg、70kg,增產率分別為67.5%、12.5%、30.0%、25.0%,T2理論產量和增長率均為最高,其次為T4、T5、T3,T1(對照)最低。

表3 不同處理對水稻植株經濟性狀的影響
如表4所示,與T1對比,T2、T3、T4、T5平均產量每667m2分別增加170kg、32kg、124kg、83kg,增產率分別為57.24%、10.77%、41.75%、27.95%。平均產量從高到低排序為T2、T4、T5、T3、T1。在3個缺素區的產量中,T4>T5>T3,T1(對照)、T3、T4、T5比測土配方施肥分別減產36.38%、29.48%、9.80%、18.66%,缺素區的減產幅度是T3(不施氮)最大,T5(不施鉀)次之,T4(不施磷)最小,因此肥料的施用效果是氮肥作用最大,鉀肥次之,磷肥最小。

表4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根據形成100kg稻谷產量所吸收的N、P2O5、K2O養分量分別為2.25kg、1.10kg、3.00kg,計算各處理的養分吸收量、測土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結果如下:
氮肥利用率=(467×2.25-329×2.25)÷10×100%=31.05%
磷肥利用率=(467×1.10-421×1.10)÷3.5×100%=14.46%
鉀肥利用率=(467×3.00-380×3.00)÷8×100%=32.63%
在相同施肥量時,稻谷產量高,肥料利用率就高,反之肥料利用率就低:在相同稻谷產量時,施肥量少,肥料利用率就高,反之肥料利用率就低。本試驗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條件下,氮肥利用率為31.05%,磷肥利用率為14.46%,鉀肥利用率為32.63%,肥料利用率較低,要進一步提高測土配方施肥和水稻栽培管理水平。因此進一步優化施肥量、改進施肥方法、 改進肥料品種、實行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提高稻谷產量,就能提高肥料利用率[2-5]。
土壤養分豐缺參數可用相對產量來表示,相對產量(%)=缺素區產量÷全肥區產量×100%,相對產量低于50%的土壤養分為極低水平,相對產量50%~75%的土壤養分為低水平,相對產量75%~95%的土壤養分為中水平,相對產量大于95%的土壤養分的為高水平。由全肥區和缺素區相對產量結果可知土壤氮為低水平,磷和鉀為中水平,具體計算結果如下:缺氮區相對產量=329÷467×100%=70%缺磷區相對產量=421÷467×100%=90%缺鉀區相對產量=380÷467×100%=81%
不施肥區(對照)的產量代表地力產量,由此可知地力產量為297kg/667m2,產量相對較高,地力水平較高。不施肥區水稻所吸收的養分量為土壤供肥量,說明本試驗田土壤供肥量每667m2為N 6.69kg、P2O53.27kg、K2O 8.92kg。
洪積潴育沙土田,土壤沙壤,底土或心土有沙頁巖碎屑,保水保肥力差。在這類型土壤種植水稻,要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追肥“少吃多餐”。中等肥力的稻田,稻谷每667m2產量為450kg時,建議每667m2施肥量為N 10kg、P2O53.5kg、K2O 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