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依江寧
麗江華坪縣這個全中國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的山區縣城,卻有中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高。許多差點輟學的貧困女孩在這里找到了希望,12年間,1645個大山里的女孩被送進了大學校門。很多人也許難以理解,在大山深處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意味著什么,也難以想象,教育這些山區孩子,校長張桂梅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張桂梅從來不是命運的寵兒。1957年6月,她出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滿族農民家庭。少年喪母,10多歲的她不得不背井離鄉,跟隨參加“三線建設”的姐姐來到云南。
18歲,張桂梅進入林業局工作,后來考入麗江教育學院讀書。在這里,她遇到了愛情。1990年,張桂梅大學畢業,和丈夫在大理結了婚,隨丈夫調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
夫妻倆十分恩愛,張桂梅本以為安穩幸福的生活就此開始,沒想到命運的打擊再次來臨。婚后第四年,丈夫因癌癥去世。萬分悲痛的張桂梅,不愿意在熟悉的大理繼續待下去。這里是她和丈夫相愛、結婚的地方,承載了太多幸福又傷感的回憶。
她要求調到地處偏遠的麗江市華坪縣中心中學任教。這里有很多家庭還在為溫飽掙扎:有的家長帶著一大包角票交學費;有的孩子只吃飯,舍不得吃菜;有的女孩從課堂上消失,回家嫁人了……
張桂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正當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時,突然感覺腹部疼痛,到醫院檢查發現長了腫瘤,需要手術治療。張桂梅痛苦極了,整整哭了一夜:“老天怎么就對我這樣不公平?少年喪母、中年喪夫,難道還不允許我有一個健康之軀嗎?”
哭過以后,她做出的抉擇卻是,不能在節骨眼上把即將參加中考的學生扔下!她把醫院的檢查結果揣進懷里,一邊吃著止痛藥,一邊像常人一樣工作,直到3個多月后把學生送進了中考考場,才向學校領導說明病情,準備住院。可她那微薄的收入,根本看不起病。得知張桂梅的病情后,縣里各個單位組織了捐款,為她籌集到6000元醫藥費。這樣的深情厚誼,值得張桂梅用一生去回報。
1997年,因教學工作出色,張桂梅被調到華坪縣民族中學,擔任初三畢業班的班主任。任教期間,只要有時間,她就去老年福利院做義工。當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時,投資方指定由張桂梅出任院長。于是,張桂梅不拿一分報酬地干起了第二份職業。
每天學校下課后,張桂梅就跑回福利院忙里忙外,照顧每一個孩子,教他們讀書識字。一年365天,從未間斷。她成了136個孩子的“媽媽”,許多孤兒后來都讀了高中、上了大學,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山區太窮,山民家里往往不止一個孩子。當供不起所有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往往會選擇讓男孩上學。那些輟學的女孩是怎樣的命運呢?“一座高高的山上坐著一個小女孩,身旁放著一把鐮刀和籮筐,望著遠方發呆……這畫面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張桂梅哽咽地說,“小女孩想讀書,可家里窮,要讓她嫁人。”
小女孩渴望讀書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張桂梅的心里。2002年,她萌生了創辦一所免費入學的女子高中的念頭。辦學需要籌錢,張桂梅寒暑假去各地進行募捐。她隨身帶著身份證和優秀教師證書復印件,但還是被路人怒斥:“騙子,好手好腳你不干活,戴個眼鏡你出來騙錢花!”更有甚者,竟然放狗咬她。她像個乞丐一樣被惡狗追著咬,腿上鮮血淋漓。無數的屈辱與卑微,張桂梅統統都忍下了。“為了山里的女孩子能走出貧困,吃什么苦我都心甘情愿。”
后來,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她辦校。在媒體的幫助下,來自全國各地的支持讓張桂梅的夢有了變成現實的可能。2008年,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學了,第一年招收了100個貧困家庭的女學生。這所高中沒有錄取分數線,只要初中畢業愿意讀高中、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學校都無條件接收,而且提供的是全免費教育。
女子高中建立之初,院壩還是泥土地,為了給學生們留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張桂梅提出讓老師掃地。“我們是來教書的,又不是來掃地的。”偌大的院壩,每天要掃上半小時,漸漸地,老師們開始“有意見”。冬天,老師們相約著不掃地,想讓張桂梅知難而退。清晨,張桂梅背著“兒童之家”8個多月大的孩子,默默地清掃校園。等老師和學生們來到院壩,看到變成“灰人”的母子倆,大家沉默了。從那以后,老師們再沒有抗議過。
女子高中宿舍門口,一把椅子靜靜地放了好幾年。晴天,這把椅子放在院子里。雨天,這把椅子放在宿舍屋檐下。張桂梅是校長,也是保安。她每天檢查水電安全,趕走路上的蛇,拿著小喇叭,催促學生起床吃飯做操。
師資緊缺、學生底子薄……起初,這是一所被認為是“絕對辦不下去的學校”。三年后,第一屆學生參加高考,96人全部考上大學。很多師生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在張桂梅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硬件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已經畢業的9屆學生,大學上線率和升學率都是百分之百,綜合排名始終保持全市第一,社會認同度不斷提高。
每年寒暑假,張桂梅都要家訪,11年來,從未缺席。很多學生的家在大山里,一走就是幾個小時,要走完100多個學生的家,張桂梅總是發愁時間不夠。
有一次家訪路上,突然下起大雨,山路狹窄泥濘,車子進不去,走路需要一個多小時,同行的人都勸說別去了,但張桂梅堅持要去看看。“不去看看,你永遠不了解那個孩子的家庭。”張桂梅沒再多說,拄著棍子繼續往前走。
第二天,張桂梅走路時一直捂著肋骨,在大家的再三追問下,張桂梅揮揮手說:“沒事,今天這里有點疼,不要緊。”直到第三天家訪完,張桂梅才去醫院檢查,令人震驚的是,她身體右側的兩根肋骨斷裂。如此巨大的疼痛,整整三天,誰也不知道,這位老人是如何挨過,又是什么樣的信念,支撐著她一步步前行。
從女子高中畢業后,女孩們愈發感激張桂梅,她們有的捐助學妹,有的回到母校教書。現在,張桂梅的故事在全國傳開了。她先后獲得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其精神被譽為“紅梅傲雪,大愛無疆”。
60多歲后,多數人都是退休回家,含飴弄孫。63歲的張桂梅非但沒有放緩將貧困山區女學生帶出大山的腳步,反而增加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每天5點半起床,叫完學生集合后,便回到辦公室一邊啃饅頭一邊處理日常事務,等忙完手里的活,她還要去各個教室檢查。
很多人問她:“你已經幫助那么多貧困學子走出大山,把自己獲得的70多萬元獎金全部捐獻,如今這把年紀,還帶著一身病,有必要這么拼嗎?”“孩子考上好學校,就是我最好的藥!我一定要培養出能上清華、北大的女學生。”這是張桂梅的新目標,她眼睛里閃爍著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