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范宏元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以腰腿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變或外力作用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和神經根受壓。這種疾病在年輕和中年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常見。這種疾病最常見的部位是腰部以下的椎間盤。L4-5和L5-S1約占95%[1]。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美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在20%~30%之間[2]。目前,該病還沒有全國性發病率流行病學調查。
將我院針灸推拿病房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間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共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試驗組采用垂直加壓牽引法,對照組用不加壓牽引法。兩組在性別、年齡和病程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診斷標準:①既往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慢性腰痛史。②多見于青壯年。③癥狀:腰痛輻射到下肢或臀部,當腹部壓力增加時,疼痛加劇。④體征: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脊柱側彎,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限制腰椎活動;受累的下肢神經支配區出現感覺異常甚至肌肉萎縮。直腿抬高試驗或加強試驗陽性,拇趾背伸力減弱。⑤影像學:X線提示: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脊柱側彎,病變椎間盤變窄,骨贅在鄰近邊緣增生。CT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20-55歲,男女不限;③治療前1月內未服用任何藥物且未采取其他治療措施;④病人可以堅持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與診斷標準、納入標準不符合者;②病人有嚴重的心、肺、腦、肝、腎等內科疾病;③嚴重的骨質疏松癥、骨關節結核、腰椎腫瘤、椎體間有骨橋并椎體附件骨折、脫位等及嚴重皮膚病的患者;④精神疾病或意識不清的患者;⑤懷孕或哺乳期的患者;⑥有人工髖關節置換或人工椎間盤置換等手術史的病人;⑦有手術指征的患者。
牽引前推拿手法: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松解粘連,理筋整復為原則[4],在腰部及以下施行放松類手法操作。
1.5.1 對照組
牽引前,先測量患者的體重。患者俯臥于牽引治療床上,扣好軀干處的綁帶,固定帶以肋骨的下邊緣為著力點,相當于8、9、10肋骨,牽引帶以髖骨的兩側上邊緣為著力點,相當于髂嵴下緣。固定帶和牽引帶扣好后,四條綁帶均平行于床板,通過數字化牽引器械控制,牽引帶會緩慢的向患者腳底方向移動,牽引重量會逐漸增加至患者自身重量的50%,以牽引腰部。設定治療時間為30分鐘,啟動牽引機。治療頻率: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5.2 試驗組
牽引前,先測量患者的體重。患者俯臥于牽引治療床上,扣好軀干處的綁帶,固定帶以肋骨的下邊緣為著力點,相當于8、9、10肋骨,牽引帶以髖骨的兩側上邊緣為著力點,相當于髂嵴下緣。固定帶和牽引帶扣好后,四條綁帶均平行于床板,通過數字化牽引器械控制,牽引帶會緩慢的向患者腳底方向移動,牽引重量會逐漸增加至患者自身重量的50%,以牽引腰部。調整好牽引力及牽引方向后,采用腰骶部加壓(加壓力量為患者自身重量的5%),將標準重量的沙袋緩慢放置于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相應的節段位置,以保證療效。設定治療時間為30分鐘,啟動牽引機。治療頻率: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根據中華醫學會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在白紙上,劃一條10cm長的直線,認定直線的一端為0分(表示沒有痛感),則另一端為10分(表示痛感劇烈),中間部分表示痛感的不同程度。讓病人憑借自我感覺,在直線上標記痛感的程度。①0分:無痛;②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③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④7-10分:痛感漸增漸強,不能忍受,影響波及進食和休息。
由日本骨科協會(JOA)制定[6],包括有癥狀、體征、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主要是對下腰痛患者腰椎功能的綜合臨床評定。JOA總評分(0-29分),分數越高,功能障礙越輕。 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29-治療前評分)〕×100%。①治愈:改善率大于90%;②顯效:改善率為75%-90%; ③有效:改善率為30%-75%;④無效:改善率小于30%。
本研究采用統計軟件SPSS 22.0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對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治療1個療程后,試驗組30例患者中,治愈5例,顯效5例,有效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3.3%。對照組30例,治愈2例,顯效2例,有效2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0%。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對比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試驗組疼痛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30±1.71 3.47±0.78對照組 6.43±1.50 4.00±1.08
結果示,試驗組治療后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7.67±2.43 21.97±3.97對照組 8.33±2.02 20.00±3.9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現代醫學的病名。中醫經典古籍多以“痹癥”、“腰腿痛”等病名記錄本病。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有效和安全的[7]。諸如電針[8]、平衡針[9]、溫針灸[10]、刺絡放血[11]、熱敏灸[12]、浮針[13]、腕踝針[14]、小針刀[15]等。西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制與炎癥反應(包括自身免疫反應、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和神經源性炎癥)和機械性壓迫有關,故以手術治療為主,因傳統手術創面大、風險高、術后并發癥且易復發,現多以微創手術為主,有一定的療效[16-18]。
牽引的原理:對錐體施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其周圍軟組織放松、使關節面之間距離增大、使骨角度或列線改變。從物理角度理解,通過增大椎間隙、分離關節面,減少椎體對椎間盤的壓迫,使得髓核被不同程度回吸(后縱韌帶對其也有回壓力),糾正關節位移等,最終解除對神經根壓迫。尤其重要的是,增大椎間間隙,可以使椎間盤內形成負壓,起到回吸髓核的作用,同時牽拉可以使后縱韌帶受力緊張,解除突出物與神經根壓迫關系。這種原理使得纖維環完整的患者治療效果更顯著。
加壓牽引法類似于傳統的踩蹺法與拔伸法的結合,在通過拉寬椎間隙,降低椎間盤內壓力的同時,增加椎間盤外壓力。可以理解為在擴大椎間距的同時,由于受到垂直的外壓,促使突出物回納,亦或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減輕其對神經根的壓迫[19]。有文獻顯示,椎間盤所能負荷的縱向應力為體重的5%-10%[20]。結合導師和其他醫師的臨床經驗及安全性,本研究中設定的加壓力量為患者自身重量5%。最終得出,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非手術療法中,加壓牽引法在改善腰部疼痛和功能活動方面更顯著,是值得在臨床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