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棟,吳映霖,陳少卿通訊作者,肖振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是醫學科在新形勢下的重中之重。而中醫護理教學的過程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雖然在不斷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仍然不能很好的和社會需求接軌,筆者認為只有通過更深層的教學改革才能找到一條消除學校教學和社會需求之間鴻溝的教學之路。
傳統中醫護理教學模式存在弊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中醫護理教學主要是以圖解和口頭講授的方式開展教學,然而由于中醫護理招生數量擴大及應試教育的局限效應,中醫護理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能力、求知欲望、綜合素養參差不齊,存在著基礎理論功底薄弱或欠缺的現狀。加之中醫護理學生教學內容涉及到西外、消化、腫瘤、病理、生理等內、外科知識與技能面較廣,并且非常的復雜抽象,同時其對于學生的理論化程度要求也是十分的高,所以導致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并且這種教學模式過于重視基礎理論的講授,對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則是比較忽視,而這就嚴重的影響到學生臨床護理思維能力和手術動手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影響學習效果。
隨著醫學治療手段的多樣化及醫學治療個體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使得臨床中醫護理專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尤其是近年來,SARS,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防護和護理,還有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醫學治療理念的不斷更新和中醫護理專業的日新月異,這給中醫護理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中醫的治療也將進入——“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時代[1]。在精準醫學時代背景下,就需要新型個體化治療,以多角度來思考和防治疾病,進而達到精準的護理和治療[2]。但是當前我國護理教師教學觀念仍落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把理論教學放在首位,實驗實踐教學都是有時間才考慮的,這些理念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理輕實”,導致實踐教學開展得少。很多學校實驗條件有限,學生訓練機會少。很多學校的實驗場地擁擠,實驗室儀器設備陳舊,造成學生即便有實踐課,練習的機會也不多,很多同學上實踐課只看不練。此外很多學校為了便于管理,對實驗室的開放進行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的練習機會減少,實踐熱情降低,不利于實踐技能的掌握。另外很多教師重視操作實踐本身,忽視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很多學校開設了實踐課,老師在實踐課給同學們的要求也僅僅是圍繞著學生中醫護理開設的操作實踐本身,忽視了學生例如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人文關懷等其他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有很多學校實踐學時設置不夠合理。鑒于此,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中醫護理專業發展方向的需求,而大力推進轉化醫學研究,在實驗室和病房之間構建一條快速通道,培養出臨床一科研復合型中醫護理專業人才迫在眉睫。
全面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優化師資隊伍的年齡、學術及科研結構等,不斷加強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教育培訓工作,積極參與高校間的學術交流訪問及教學科研合作,重視國內外各種重大學術會議,把這些學習作為高校教師職業培訓與再教育的新常態,不斷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由于中醫護理學科本專業涉及到西外、消化、腫瘤、病理、生理等內、外科知識與技能。吸收這幾個領域的專家教授讓他們參與中醫護理的研究和教學對促進中醫護理專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強則學生強,為中醫護理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是作為一名合格的中醫護理護士至關重要的先決條件。
教師課程講授應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模式,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化抽象為具體,讓深奧的知識簡單化。同時課堂中多運用課堂討論、情景教學、角色扮演、案例法等新的教學方法,開拓學習思路,增加學習興趣,在理解中記憶,活躍課堂氣氛,避免學習過程中的枯燥乏味。例如講到中藥部分的時候可以運用中藥飲片、煎藥器具等進行情景教學;講到中醫常見病護理的時候可以采用案例法。此外還可以組建學習小組,給每個小組一些問題,讓同學們通過團隊的力量解決問題,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作,相互提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構建“互聯網+”中醫護理專業教學體系,引進3D打印技術進行解剖教學。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專業化的教學搭建在以互聯網為主體的平臺上,為專業性教學提供了獨特的配置和空間[3]。引入“互聯網+”和微信教學后,整體教學回歸到最根本的以學生自身為主體的自主開放式學習模式。“互聯網+”讓學習變得更自主更便捷更開放,它充分強調分享交流而非閉門造車,強調成就了學生也成就了教學模式的新格局[4]。通過微信學生遇到臨床疑難病例、會診、或有不懂的問題等可以隨時和老師溝通交流,提高理論學習的效率。
在熟悉護理各章節內容的基礎上,認真推敲、依據大綱選取要講解的內容,并恰當融入中醫知識。每一個疾病由概述、護理評估、護理問題、護理目標、護理措施到健康教育,準確歸納整理,從理論到實踐,逐漸展開,使有關的中醫西醫的知識點重點突出,簡明準確、通俗易懂。
護理評估是為發現和解決護理問題所做的資料記錄,將護理檢查法、交談法與觀察法等臨床護理方法和中醫四診結合起來,使臨床護理資料的收集更為詳實。還可運用相關中醫知識對外科護理的相關內容進行補充,如將中醫的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與現代臨床護理理念相結合,就更容易確定護理診斷[3]。在制定護理措施時可以把“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同治”等中醫治則融入其中,從而確定護理問題解決的先后順序。對臨床病人的心理社會評估及護理措施,也可使用中醫護理方法進行充實。在外科病人飲食護理中,通過辯證使用中醫膳食達到藥食互補,既提高營養,又克服藥物的毒副作用,促進病人康復。
在精準醫學時代,中醫護理學生應不斷注入新思維新理念,拓寬視野,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確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造潛能,才能使我們的中醫護理研究在國際上搶占科技制高點。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需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定期舉辦創新課程大講堂,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針對最新國際前沿熱點和領域開設相關學術講座,均有助于啟發中醫護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目前在中醫護理研究領域,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各環節相脫節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基礎研究人員不注重科研成果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可行性,臨床工作者不能跟進國際前沿問題或缺乏相關的實驗技能,這就造成了研究資源的很大浪費。我們應當拓展新的合作領域,建立更為廣泛和穩固的合作渠道,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研究平臺和空間,這就需要政府機構、高校、高新生物科技產業、醫院等多方面力量來共同推進,更需要多學科背景的人員從臨床角度出發進行切實合作,才能逐步形成“產學研”一條龍的發展模式。
進入精準醫學時代,中醫護理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在培養中醫護理學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授轉化醫學的理念,鼓勵學生將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雙向交叉與貫通,便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快速提升我國中醫護理學生的原創能力,最終推動我國中醫護理專業事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