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僮,毛細云
(1.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肛瘺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肛腸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且多無法自愈,如果不及時治療,不僅會發展成復雜的肛瘺,極大地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患者的痛苦,還有惡化為肛管癌或肛門周圍癌的可能性[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肛瘺的發生率逐漸增加。目前肛瘺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由于肛周生理結構的特殊性,手術常采取開放性切口,配合術后換藥來降低感染機率,但因分泌物、排泄物的刺激,術后切口常出現強烈疼痛、水腫、創面愈合慢等問題[2]。不僅降低了術后生活質量,還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就醫意愿。因此如何減輕肛瘺術后疼痛及促進創面恢復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目前西醫主要借助止痛藥來減輕術后疼痛,但多有患者擔心不良反應問題,不能放心使用。中醫藥具有起效快、不良反應少、成本低等特點,已成為研究重點。有研究顯示,康復新液為美洲大蠊提取制成的純中藥制劑,常用于金創、潰瘍、燒燙傷等疾病,具有活血祛瘀、生肌止痛的作用[3-4]。另外有研究顯示二白穴為治療痔漏之疾的經外奇穴,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明顯減輕痔瘡術后疼痛出血[5-6]。有關針刺二白穴聯合康復新液對肛瘺術后的療效臨床暫無相關報道。因此,選取我院肛腸科80例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患者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安徽中醫藥大學肛腸科一病區符合納入標準的肛瘺術后病人80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完成分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在治療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2~60歲,平均(38.65±10.12)歲,病程2~16個月,平均(6.9±2.5)個月。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21~58歲,平均(38.59±10.23)歲,病程2~17個月,平均(7.1±2.3)個月。經過統計學分析,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病程一致性較高,無顯著差異(p]0.05),對觀察結果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學會肛周膿腫、肛瘺和直腸陰道瘺臨床診治指南》[7]中低位單純性肛瘺的術后患者;②術后出現疼痛者;③首次接受肛腸類手術治療。
1.3 排除標準
①重要器官(如心、腦、肝、腎等)有嚴重疾病的患者;②無法接受針灸治療及有暈針反應者,有康復新液治療禁忌證及藥物過敏者;③非單純低位肛瘺者,伴有結核感染肛瘺、克羅恩病、癌性肛瘺者;④月經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⑤依從性差,不能積極配合治療者。
兩組均在術后第一天開始換藥,遵循外科換藥基本原則,換藥前均使用中藥洗劑坐浴,每日早晚各換一次,及時修整不良肉芽組織及粘連,每隔數日做指診擴肛,防止橋型假愈合。
2.1 對照組
采用0.5%碘伏棉球消毒,生理鹽水沖洗創面,至創面無膿液、糞便等污物,再用凡士林紗條填覆創面,外覆無菌紗布。
2.2 治療組
予以0.5%碘伏棉球及康復新液(內蒙古京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Z15020805)去除污物,然后用浸有康復新液的紗條填覆創面,外覆無菌紗布。換藥后行針刺二白穴治療,二白穴位于腕橫紋上四寸,橈側腕肌腱兩側,囑患者平臥或側臥在床上,自然向前伸出雙臂,對穴位皮膚進行消毒,選取毫針直刺1寸,若產生酸、麻、脹感即為得氣,得氣后留針,5-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分鐘。
3.1 診治療效
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①顯效:疼痛顯著緩解,創面無水腫、滲血、感染癥狀;②有效:創面疼痛、水腫減輕,無感染,存在少量滲血;③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逐漸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9]。
3.2 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1天疼痛程度,采取VAS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10]來衡量,見表1。

表1 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②記錄并比較兩組病人創面平均愈合時間,即創面完全上皮化、無肉芽組織、無出血所需的時間[11]。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如表2所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總有效率80%,經統計分析可以認為兩組在治療有效率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4.2 兩組病人術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疼痛評分比較。如表3及表4所示,治療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
4.3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組創面平均愈合時間為23.74±2.10天,對照組創面平均愈合時間為29.36±1.35天。治療組明顯減少了愈合時間,加快創面恢復速度,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上治療低位單純性肛瘺以手術為主,切口往往不做縫合,以便引流,通過術后換藥使傷口二期愈合[12]。因此換藥對于術后創面愈合的過程非常重要,可以通過改進換藥的方式來減輕患者疼痛,并促進創面愈合。中醫認為肛瘺病機為濕熱下注留連肉腠,郁久肉腐化膿,潰破成漏。術后創面余毒未盡,氣機不利,經絡受損,氣血瘀滯,使局部疼痛、水腫、出血及創口愈合緩慢[13]。在術后治療上應以活血化瘀、行氣止血、清熱消腫為主[14]。
二白穴首見于《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痔漏之疾亦可針,里急后重最難禁,或癢或痛或下血,二白穴從掌后尋。《醫學綱目》亦有記載: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癢或疼······針入三分,瀉兩吸。其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已有多項研究證明二白穴可以明顯減輕混合痔術后的疼痛、出血及水腫等問題[15-17]。但是較少有應用于肛瘺術后治療的報道,而混合痔術后的病因主要為局部氣滯血瘀、熱邪留戀[18],與肛瘺術后的病因相通,故選用二白穴符合“異病同治”的原則。在針灸治療學中,治療肛腸類疾病,多選擇膀胱經上穴位(如大腸腧、承山等)及局部取穴法。二白穴位于前掌臂側,腕橫紋上四寸,橈側腕屈肌腱兩側,一側兩穴,臨床實際運用中具有取穴簡便的優勢,更易被患者接受。
康復新液的主要成分來自美洲大蠊的提取物,《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具有“活血祛瘀、生肌止痛”的作用。研究顯示康復新液可抑制細菌的蛋白質及RNA合成,并且可以增加巨噬細胞和NK細胞對病原的吞噬作用,減輕炎性反應和水腫;同時還可以提高機體T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活性,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19]。臨床上在術后換藥過程中,常使用凡士林油紗進行填塞創腔,但其僅有止血、消炎、保護創面的作用,對促進創面愈合效果一般,作用局限[20]。而使用康復新液紗條,治療肛腸疾病術后,可明顯縮短恢復時間,促進創面愈合[21-22]。
本研究將針刺二白穴與康復新液聯合應用,將兩者的優勢結合在一起,加強了活血化瘀、消腫生肌、理氣止痛之功,既彌補了針刺二白穴無法直接調理創面組織的劣勢,也增強了康復新液通暢脈絡氣機的功效。從實驗數據來看,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及疼痛評分也明顯少于對照組,證實了該療法的有效性。同時也發現,術后第一天換藥后的疼痛評分,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而從第二天開始,治療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隨著治療的時間逐漸降低。這可能與藥物作用于人體的時間和濃度有關,也可能與患者術后初期情緒緊張有關,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針刺二白穴聯合康復新液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加快創面愈合,操作安全簡便,經濟實用,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