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郁,穆龍*,王佳喜,趙軍
(1.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骨五科,黑龍江 哈爾濱;2.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倘若未能妥善處理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合并髖臼骨折,極易造成患者殘廢以及創傷性關節炎。和以往相比,當前我國醫學技術有所進展。在這種情況之下。醫生本針對于患者骨盆結構特征研究更為深入。加上現如今內固定材料的發展以及手術技術的提升,使得諸多學者主張利用手術法治療骨盆骨折合并髖臼骨折,以降低后期并發癥發生概率[1]。為了全面探究Stoppa入路法手術治療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髖臼骨折的臨床效果,結合實際情況,本文選擇2015年6月-2019年1月來我院接受疾病治療的10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部分患者應用了Stoppa入路法治療疾病,得出心得,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接受疾病治療的106例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髖臼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受試者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在此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入選標準:通過醫學影像學檢查,確定為此類疾病者;從發病到就診時間48h之內就診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實驗調查者。
排除對象:肝腎功能不全者、傳染性疾病者、嚴重感染同時合并其他臟器損傷者、大出血休克者、乙肝者、精神疾患。
現按照就診次序,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對照、觀察2組,每組各53例。對照組內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均值為(46.39±5.12)歲。
觀察組內,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均值為(47.78±3.16)歲。經對比證實,2組受試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組受試者均接受手術治療疾病。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髂腹股溝入路,具體為:受試者仰臥接受全身麻醉,常規性留置導尿管。工作人員妥善消毒手術區域,做好常規性鋪巾。在此之后依照有關手術程序完成相關操作。
觀察組受試者利用Stoppa入路法治療疾病具體方法為:
自收受試者臍下至恥骨聯合上緣備皮。完成消毒之后,于下腹正中位置做切口。同時朝向腹白線逐步開放,后進行鈍性分離直至恥骨聯合位置。在進行此項工作中,應當妥善保護患者的膀胱,朝向雙側拉開腹直肌。倘若在必要的情況下,可實施切斷處理。針對于受試者的腹股溝管開展分離。若患者為男性,應當有效保護精索;若為女性,應當保護期子宮圓韌帶。開展手術過程中,應當提前針對于受試者的腹壁下動脈吻合支和閉孔動脈開展結扎,以免出現大出血。當開放髂腰筋膜以后,針對于受試者患側的髂外血管、股神經、髂腰肌、下腹壁肌等等朝向前外方牽拉處理,妥善分離盆腔臟器。后有效暴露恥骨支以及恥骨聯合,在此之后剝離四周體骨膜,方便顯露髖臼。在顯露完壁骨折區域之后,對其開展復位工作。使用重建鋼板,有效塑形骨盆,即:將其放置在恥骨上緣位置。在此之后針對于鋼板利用螺釘完成固定。對受試者實施手術過程中,要利用C臂X線設備開展觀察和透視工作。等到復位滿意之后,逐步關閉切口予以縫合。常規性留置引流管。
完成手術之后有效控制患者血壓值、血糖值,積極調解其血脂。另外也要監測各項生命指標改變情況。常規性服用藥物,避免發生應激性潰瘍。針對于其他并發癥,實施針對性治療完成手術之后,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用以抗感染治療。
第1、分析2組受試者治療情況對比詳情。具體項目包含: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規格、手術時長、術后引流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
第2、分析2組治療優良率對比詳情。實驗依照Majeed功能評分標準以及Matta評分標準[2],針對于受試者的骨盆骨折療效和髖臼骨折療效加以評價。具體情況為:
Majeed評分內容包含疼痛水平、工作能力、行走距離等等。其中:
優秀:85分以上;
良好:70-84分;
尚可:55-69分;
差:55分以下
Matta評分標準:
將骨折最大移位距離視為判定標準。其中:
優秀:移位距離5mm以內;
良好:移位長度5~10mm之間;
尚可:移位距離10-20mm之間;
差:移位距離20mm以上。
第3、分析2組受試者并發癥發生率詳情。
本實驗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內的計數資料開展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開展t值檢驗分析。當P<0.05,證實相關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受試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更少、切口長度更短、手術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更短,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治療情況對比詳情(±s)

表1 兩組受試者治療情況對比詳情(±s)
注:和對照組相比,*P<0.05。
項目類別 觀察組(n=53) 對照組(n=53) t P術中出血量(mL) 422.26±62.25* 688.63±92.24 9.362 <0.05切口長度(cm) 16.25±2.52* 19.52±3.32 4.587 <0.05手術時長(min) 233.26±3.25* 289.63±4.27 12.584 <0.05術后引流量(mL) 133.26±22.29* 175.26±25.28 8.574 <0.05骨折愈合時長(周) 32.26±3.26* 40.28±5.24 8.227 <0.05
對照組治療優良率為73.58%,觀察組為92.45%。2組相比,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受試者治療優良率比較情況[n,%]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98%,觀察組為7.55%,2組相比,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受試者并發癥發生率情況[n,%]
現如今,我國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髖臼骨折的發生概率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疾病的出現多因暴力擠壓骨盆所引致。發生疾病之后,受試者的后環骶髂關節和雙側骨折脫位。加上恥骨聯合分離,最終對骨盆的穩定度造成破壞。因此,臨床中也將其稱之為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因為很多病患以此為基礎,常常合并其他類型損害。比如說腦外傷、失血性、休克等等,因此需要第一時間對患者開展治療[3]。
當前,臨床針對此類疾病一般經過查看受試者體格檢查結果、詢問病史以及開展骨盆正位X線片分析其是否存在骨盆損害情況。患者發病之后,存在較為廣泛的腫脹以及疼痛現象。往往骨盆位置具有暴力沖擊史,活動雙腿時骨盆疼痛加重。為其實施骨盆擠壓和分離試驗結果為陽性,經雙髖CT檢查可確定病患髖臼骨折部位種類關節間隙是存在骨碎片等等不良情況。經實施三維CT重建,可大致明確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合并髖臼骨折的基本情況,繼而為則取適宜的手術入路提供證據[4]。
針對于此類患者,早期實施手術為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如果送診時間延遲,會加大骨折切口復位的難度水平。最終影響復位的質量。有文獻表明,此類患者在受傷之后2天、3-10天以及11-12天經手術切開復位率分別為76%、68%以及54%[5]。這也代表了受傷后直到手術時間會對具體療效造成影響。可見,需要在早期對患者實施手術。
對于此類疾病,常用手術入路方法包含傳統意義上的髂腹股溝入路以及Stoppa入路等等[6]。髂腹股溝入路在進行時需要對受術者的重要神經血管開展解剖,手術時間較長、出血量大、創傷大,而對患者實施Stoppa入路可以有效規避上述情況。這種入路方法經過受試者骨盆內側緣實現入路,能夠將恥骨上支以及四邊體等等結構積極暴露,并且能夠一并實現暴露患者兩側骨盆以及髖臼骨折區域。因此可實現減少患者手術損傷的目的。另外,其也不需要解剖病患的重要血管組織,安全性強[7]。
本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受試者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更低,手術切口更短,手術時間更少。骨折愈合時間更短,P<0.05,且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生者治療優良率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本組實驗所得出的結果和國內文獻相一致[8]。
總而言之,針對于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合并髖臼骨折患者來講,利用Stoppa入路法實現手術,可積極改善患者預后,全面促進骨折愈合,縮減患者治療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應用前景廣闊,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