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麻醉科,廣西 桂林)
小兒氣管異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見而又兇險的急癥,異物取出術的難點在于手術和異物占據氣道[1],而術后蘇醒期呼吸道容易因異物及手術刺激、充血水腫等原因引起呼吸抑制、低氧血癥等呼吸道嚴重事件,危及患兒生命[2]。支氣管鏡異物取出時,麻醉的關鍵是保持患者的呼吸通暢以保證充分氧供,同時需要足夠的麻醉深度以抑制咽喉和氣管的反射[3-4]。目前現有的麻醉藥品常會出現嗆咳、屏氣、呼吸抑制、喉痙攣、蘇醒延遲甚至心跳驟停等并發癥,對患兒的正常蘇醒及術后進一步治療造成影響[5]。右美托咪定是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藥,具有催眠、鎮靜、鎮痛和抑制交感興奮作用[6]。本研究為探討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兒氣管異物取出術的麻醉效果與安全性,特選取60例需行手術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兒科須接受氣管異物取出術患兒60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男32例,女28例;年齡1-5歲,平均(3.1±1.9)歲。隨機將患兒分為C組(對照組)、D1組、D2組和D3組。C組包括男7例,女8例;年齡2-4歲,平均(3.0±2.0)歲。D1組中包括男8例,女7例;平均年齡1-5歲,平均(3.1±1.9)歲。D2組中包括男9例,女6例;年齡1-6歲,平均(3.1±1.8)歲。D3組中包括男8例,女7例;年齡2-5歲,平均(3.0±1.7)歲。
各組患兒術前均禁飲禁食,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入手術室后檢測各項生命體征,肌肉注射氯胺酮5mg/kg,入睡后建立靜脈通道[7]。C組給予生理鹽水5mL,D1、D2和D3組分別給予稀釋到5mL的右美托咪定0.2μg/kg、0.5μg/kg和0.8μg/kg,均用微量泵10min輸注完畢。繼而所有患兒均緩慢給予異丙酚2mg/kg和芬太尼1μg/kg,后以微量泵持續輸注異丙酚4~10mg·kg-1·h-1維持麻醉。待患兒意識消失,用1%丁卡因噴霧表面麻醉,置入支氣管鏡,側口連接麻醉機持續吸氧[8-9]。
記錄患兒入室時(T0)、置入支氣管鏡時(T1)、支氣管鏡留置期間(T3)和拔出支氣管鏡后(T4)的生命體征指標;術中屏氣、嗆咳及喉痙攣等不良反應出現的情況。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四組患者HR、SpO2及RR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經不同藥物及不同劑量治療后D3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其余3組(P<0.05)。詳情見表1。
D3組患者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顯著短于其余三組且不良反應發生人數較少(P<0.05)。詳情見表2。
小兒氣管異物取出術麻醉處理對手術成功與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適度麻醉不僅能確保氣道充分開放以便于氣管鏡順利插入,供應足夠的氧氣與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同時還可避免由于麻醉過度引發的呼吸抑制等不良后果。研究指出[10-11],麻醉誘導前靜脈輸注右美托咪定有助于抑制氣管插管和氣腹時的心血管反應,減輕手術應激,維持麻醉平穩;藥物對呼吸功能影響輕微,通過靜脈輸注不對患者造成明顯影響,與其他麻醉藥物聯用可協同提高麻醉效果而達到減少麻醉藥物劑量,提高手術安全性的目的。本次研究中D1、D2、D3組SpO2水平均較為平穩,均波動在基線附近,D3組應用較大劑量藥物觀察后發現其SpO2水平較其余三組更高,提示右美托咪定不引起呼吸抑制的情況下可保持麻醉的藥理作用,患者呼吸功能維持情況較好。另外,整個手術過程中患兒均完全安靜,生命體征較為平穩;D3組患兒生命體征指標均顯著優于其余三組,手術過程中可見患兒呼吸頻率及動度保持良好,口唇及顏面部紅潤[12];手術過程中未見由于呼吸抑制、憋氣等中斷手術。術后在麻醉恢復室中對照組患兒蘇醒時間與拔管時間均顯著長于使用右美托咪定組患者,這可能是由于藥物是選擇性較高的α2受體激動劑,作用部位是非大腦皮層,為中樞神經系統藍斑受體,藍斑作為維持覺醒的重要中樞,因而產生的擬睡眠狀態的鎮靜而對中樞不造成影響,因此無呼吸抑制,可更快的蘇醒與拔管;而D1、D2組中蘇醒、拔管時間較長及較少并發嗆咳、喉頭痙攣等癥狀可能與右美托咪定較長的半衰期有關。

表1 不同時間點生命體征指標變化

表2 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不良反應人數比較
綜上所述,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兒氣管異物取出術可達到較好的鎮靜效果,停藥后可迅速蘇醒、拔管,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較低,在嚴密監測心率、呼吸等各項生命體征的情況下,右美托咪定可作為小兒氣管異物取出術麻醉的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