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質順,王樂浩
(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汕頭)
我國經濟水平與文化水平都在飛速發展,居民醫療衛生服務也在不斷完善[1]。聚焦我國公共衛生管理整體現狀:公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在不斷增長,也在不斷變化[2]。然而我國公共衛生資源卻相對不足,這二者的矛盾日益突出,逐漸成為需要關注的社會公共問題[3]。縱觀社會公共衛生發展現狀,由于社會居民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醫療衛生資源不足。主要原因是衛生資源本質屬性的特殊性,造成醫療衛生資源在調配過程中需要消耗過多的人力物力及時間[4]。除此之外,醫療衛生資源在我國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別是農村鄉鎮醫療資源浪費現象較嚴重,最終進一步導致了衛生資源的短缺現象[5]。所以,針對此現狀,嘗試從公共衛生管理的新視角進行探索,優化資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就目前公共衛生管理現狀來看,有關政府部門主要負責規劃及批準政府層面的投入,不同政府部門間主要是遵循分級負責,然而同級部門之間協調性較差[6]。有關政府部門之間,出現多龍治水現象,包括:發改管規劃,民政管救助等現象,各部門在分散管理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本部門問題優先解決的辦事思路,從而忽略了保障公共衛生健康這一核心社會問題[7]。并且,因為社會變革與健康相關科學的發展,公共衛生管理需要相關領域系統的存儲知識,而傳統經驗性決策通常會失敗,需要對管理模式進行創新[8]。
在醫療系統內,各個層面的醫療機構協作性行為較少而競爭行為較多,許多常規的合作項目又大多基于經濟效益[9]。同類的上下級公共衛生機構把科研項目作為開展合作的橋梁,不同類型的公共衛生機構之間的協作行為很是少見[10]。基層醫療機構之間以及與其他機構之間則更難開展合作[11]。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專家王隴德院士指出,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的共同目標都是維護社會居民健康,但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公共衛生學科逐漸與臨床醫學出現割裂現象[12]。在醫學不斷發展中,學科的劃分越來越多這種分裂也更加明顯[13]。
就社會組織而言,其主動參與社會公共衛生管理的現象比較少見,部分社會組織參與衛生事業管理也大多是將目光聚焦在舉辦醫療機構方面,且舉辦動機往往是經濟效益[14]。就社會居民而言,其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概念較為薄弱,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在調配資源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居民支持[15]。
2.1.1 社會發展的需求
社會經濟文化在飛速發展,原有的單部門解決問題的思路無法應對日益增多的“跨部門跨機構的公共問題”,上下級機構之間合作、各部門之間合作、社會組織與社會居民廣發參與,顯得越來越重要[16]。逐漸,跨部門跨機構的協作成為一種被公共認可的可以有效解決復雜問題的模式。這個過程是協作性公共衛生管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也為協作性公共衛生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17]。
2.1.2 部門職能失靈
有學者指出,協作是促進組織完整化以及優化任務分配的有效方式。比如:科層制可以在現代工業社會發揮運作優勢,但在當前科層制卻難以解決實際問題[18]。而跨部門跨機構的協作模式則可以在當代網絡信息社會表現出超前的高效率。協作模式可以成功的解決公共衛生問題、世界環境污染問題、公共災難問題等,它甚至可以被稱為被時代所需要的重要戰略[19]。所以,就未來而言公共衛生管理將全面進入協作模式。
協作性公共管理提倡多部門之間互動,多主體積極參與,以互聯網為介質的新的協作方式。主張職能、權利、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創建一個新型的資源結構(見圖1)。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初衷就是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時不同的部門、不同的組織以及個人能夠高效率的整合資源,做到無縫銜接的解決問題[20],從而打造一鐘新型的服務型政府。具體思路如下:
(1)提倡有效溝通,整合部門資源,打破封閉狀態,促進部門協作(見表1)。
(2)由政府帶動,宣傳互動合作的新型理念,促進政府部門、私人企業、社會組織之間的協作,在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上實現公共衛生管理的高效運轉。
(3)在價值觀與文化理念上做到引導作用,打破利益觀念的限制,將不同利益共同體優化整合,創造出更有歷史價值的公共利益[24]。
(4)提高公共服務的整體性,實現多類型公共服務共享,體現服務的“一站式”。
(5)構建新型公共服務評估體制,通過科學分析目標、指標、經濟效益來規避結局沖突的發生[25]。

圖1 協作性公共衛生管理思路
綜上所述,進行公共衛生管理新視角協作性公共管理思路的研究,有利于促進公共衛生管理在協作性公共管理這一新視角與思路模式引導下,克服當前管理存在的問題,促進管理完善與提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