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婧,陳淳,陳紅宇
(1.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2.荊州市中心醫院,湖北 荊州)
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一類由于神經系統病變導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礙,進而產生一系列下尿路癥狀及并發癥的疾病總稱[1]。神經源性膀胱常伴隨泌尿系反復感染、尿路結石、甚至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2-4]。目前,國際泌尿協會推薦間歇性導尿技術是協助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的首選方法[5]。由于患者在間歇性導尿過程中反復插管,可能導致尿道刺激、血尿、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6]。因此,導尿管作為間歇性導尿的主要工具,其材料的選擇尤為重要。目前,已有文獻指出可對導尿管材料進行優化,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的風險[7]。本研究采用了親水涂層的導尿管用于需行間歇性導尿的NB患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荊州市中心醫院康復科需行間歇性導尿的神經源性膀胱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編著的《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8]中“神經源性膀胱”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腎等功能嚴重損害者;②認知障礙者。本研究采取非同期對照試驗設計,選取 2019年 1月20日至 6月 20日住院神經源性膀胱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2019年 6月 30日至 12月30日住院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30例作為觀察組。
1.2.1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在膀胱功能訓練及飲水計劃等膀胱管理措施相同的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用非親水涂層的聚乙烯(PVC)導尿管進行間歇性導尿,觀察組患者采用親水涂層的導尿管進行間歇性導尿。
1.2.2 評價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在間歇導尿期間泌尿系感染發生率、尿道黏膜損傷率、滿意度及疼痛感等結局指標的差異。結局指標判定標準:(1)泌尿系感染率:患者尿路感染例數/組人數×100%,其中患者尿中白細胞明顯增多,白細胞值大于19.1/μL, 代表患者發生尿路感染;(2)尿道黏膜損傷率:患者出現肉眼血尿的例數/組人數×100%;(3)患者滿意度:采取本院自設的患者滿意度量表,該量表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不滿意4個等級;(4)疼痛感:根據患者的主觀感受,插管時尿道疼痛(輕、中、重度)感覺程度。
1.2.3 統計學方法
由2名研究者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等級資料采用 Wilcon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干預過程中,對照組失訪1例(因轉院而退出),觀察組失訪1例(因家庭遷移而退出),最終完成研究患者對照組29例,觀察組為29例。年齡為32~65歲;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31例;腦卒中患者24例、脊髓損傷患者34例。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在基線資料上具有可比性,無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患者尿路感染發生率和尿道黏膜損傷率均為3%。與對照組相比,采用親水涂層導尿管行間歇性導尿患者的尿路感染發生率和尿道黏膜損傷率明顯降低,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尿路感染率、尿道黏膜損傷率比較 %(例)
與對照組相比,采用親水涂層導尿管行間歇性導尿患者的滿意度明顯提高,疼痛感明顯降低,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尿道疼痛感比較 例
NB的發病率較高,在脊髓損傷后的發生率高達79%[9];在腦血管意外后的發生率為51%~83%[10]。目前,間歇性導尿技術作為NB患者膀胱康復管理的首選措施已逐漸運用于臨床,該技術能使膀胱的充盈、排空更具有規律,并且能使自身膀胱容量得到保持、收縮功能得以逐漸恢復,從而膀胱內的殘余尿液得以減少[11]。傳統的乳膠或硅膠導尿管因其材質等因素已經不被推薦應用于進行間歇性導尿的患者。非親水涂層的聚乙烯(PVC)導尿管雖適合間歇性導尿患者使用,但其需潤滑,由此會增加患者尿道黏膜損傷及泌尿系感染的風險。而親水涂層導管表面主要有親水性聚氨酯涂層聚乙烯比咯烷酮(PVP),遇水后極其潤滑,無需潤滑劑即可直接導尿,對尿道粘膜的刺激小,降低了泌尿系并發癥,且易于護士插管和拔管,使患者感到舒適并提高患者滿意度。因此,將親水涂層的導尿管運用于需要進行間歇性導尿的NB患者身上,值得臨床推廣。此外,更鼓勵國內廣大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為更好促進患者康復、推動護理事業的發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