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新
(北京市房山區霞云嶺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北京)
高血壓是我國40歲以上人群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1]。導致高血壓的因素除了遺傳因素外,還與年齡、肥胖、不合理飲食、缺乏體育鍛煉和心理因素等有關[2-3]。對原發性高血壓進行有效的防控,能夠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由于大多數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疾病認識較弱,存在較多的不良生活習慣,尤其是山區居民飲食習慣偏咸,所以血壓控制情況不理想。有效的社區綜合管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有積極意義。為了解社區綜合管理對山區居民中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特進行如下研究。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區霞云嶺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巡診、門診中診治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4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和國內高血壓診斷標準[4],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者、惡性腫瘤患者、重要臟器功能嚴重損害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30例。觀察組:男126例,女104例;年齡33~79歲,平均(66.89±6.40)歲;高 血 壓 病 史4~27年,平 均(13.74±3.11)年;BMI:19.07~31.00kg/m2,平 均(24.31±2.87)kg/m2;對 照 組:男131例,女99例;年齡35~81歲,平均(67.25±6.43)歲;高血壓病史2~25年,平 均(12.36±2.58)年;BMI:19.42~31.65kg/m2,平均(24.53±3.12)kg/m2。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BMI)、高血壓病史、基礎合并癥(糖尿病、冠心病)及入組時高血壓病情(血壓控制水平,心電圖、尿常規等實驗室指標)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兩組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的內容符合世界醫學大會《赫爾辛基宣言》人類醫學研究倫理準則。
兩組患者均在干預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血壓控制不達標者給與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合理膳食、控制體重、戒煙限酒,以及必要的心理指導。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實施社區綜合管理,具體為:(1)高血壓分級管理。對該組患者進行高血壓分級,針對患者不同的危險分層采取針對性的干預計劃。低危患者實施1級高血壓管理,中危實施2級高血壓管理,高危實施3級高血壓管理[5]。指導患者掌握自我檢測血壓的方法,督促患者定期監測血壓,避免情緒過于激動或悲傷。(2)定期舉辦高血壓知識講座。主要內容包括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診斷、治療、并發癥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高血壓的防治等方面。重點講解適當運動、合理的膳食結構、戒煙限酒、遵醫囑服藥和控制體重的重要性。(3)給予個性化的運動指導和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年齡、性格、高血壓分級、合并癥,結合患者的興趣愛好,選擇恰當的運動方式。(4)心理指導。部分老年患者血壓控制不理想,長期治療給家庭增加負擔產生不良情緒,如悲觀、焦慮、恐懼等,社區醫務人員可列舉本社區高血壓成功控制的案例,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等。(5)定期隨訪。低危患者隨訪頻率為3個月1次,中危組為2個月1次,高危組2周,最長1個月1次。隨訪形式主要以上門和門診方式為主,動態掌握患者干預前后隨訪內容的變化,并促進維持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對照組:實施自我管理。
對比1年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1)血壓控制率:高血壓控制率=高血壓患者血壓值在140/90mmHg以下的人數/本組高血壓病患者總數×100%;(2)用藥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3)生活方式調查:采用問卷的方式,調查相關生活方式。內容有:①抽煙、②酗酒、③高鹽飲食、④體育鍛煉方式、⑤控制體重;(4)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采用SPSS 17.0軟件整理和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同組組內治療前后同一指標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組間同一指標同一時間點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控制率和用藥依從性對比[n(%)]

表2 兩組生活方式對比[n(%)]
觀察組患者血壓控制率、用藥依從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干預后,觀察組生活方式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對照組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為3.04%,觀察發生率為0.43%,χ2=4.58,P<0.05。
原發性高血壓的常規治療主要是口服降壓藥物,且終身服藥,對于患者來說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大醫院門診就醫人數眾多,無法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長期規范的管理[6-7]。一部分患者服藥依從性欠佳,或者因為長期用藥治療導致抑郁,加重患者的病情;一部分患者缺乏合理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原發性高血壓疾病綜合管理干預。
國內眾多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高血壓患者實施社區健康綜合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8-10]。徐雯等[8]研究表明,對高血壓患者給予社區健康綜合管理,干預后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良好,血壓波動小,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周海平等[9]研究顯示,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在常規降壓治療用藥基礎上進行社區健康干預,可較好地穩定血壓水平,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心理彈性及改善其生活質量。本研究中,通過對觀察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社區綜合干預,即由本社區中心全科醫生,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分級的健康管理干預,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指導和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學會調節情緒和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另外還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等,這些綜合性的健康干預措施保障了對高血壓患者身心全方位的健康指導,故獲得了良好的干預效果,由本研究結果可見,經社區綜合管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在控制血壓穩定方面,均較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更好。表明對社區高血壓患者施行社區綜合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用藥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社區綜合管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給予了綜合性的健康管理,不但指導患者遵醫囑合理應用降壓藥,還針對患者飲食、運動及心理方面給予綜合的指導和健康干預。因高血壓是綜合性的內科疾病,其病因復雜,機制涉及多方面,故本研究如上結果顯示,對社區高血壓患者施行社區綜合管理具有可行性和現實意義。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經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如上結果說明,施行社區綜合管理干預能夠促進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主動采取更加合理生活方式,從而盡可能規避不良健康行為等導致高血壓的高危影響因素,故能夠有效的降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并發癥。
綜上所述,社區綜合管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有著良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