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珊,余 娟,張時龍,吳憲志,趙 龍
(畢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貴州 畢節 551700)
小豆(Vigna angularis)起源于中國[1],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保健功能,是藥食同源的小雜糧作物。在貴州山區,小雜糧作為很養生糧食作物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愈見重要。本試驗通過對24 份小豆性狀特征進行鑒定,以期篩選出在貴州畢節地區表現優良的新品種(系),為品種利用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24 份小豆試驗材料為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各試驗站、崗位站提供。品種名稱分別是:吉紅12 號、吉紅13 號、吉紅14 號、0001-17-6-3-1-4-2-1、0921 反-1-4-2-3-1、 同1133911、保紅201219-1、保紅201206-5、白紅11號、白紅12號、遼紅12814、唐紅201210-42、THM2011-28、蘇小豆1706、122-080、012-25、1212-4、渝紅豆4 號、渝紅豆5 號、品紅2013-161、品紅2014-166、冀紅352(CK1)、白紅9 號(CK2)、保紅947(CK3)。
試驗地在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北緯27.32,東經105.29,海拔1540m,年平均溫度11.5℃;降水量487.8mm;日照628.7 小時。土地為旱地,黃壤,前茬蔬菜,肥力中等。
隨機區級排列,重復三次,小區面積12.5m2,5 行區,株距 16.67cm,行距 0.5m,每小區留苗150 株,每行留苗30 株,折合公頃留苗 120060 株。

表1 物候期及生物特性
按照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提供的試驗方案和記載標準。
在24 個品種中,最早熟品種為0001-17-6-3-1-4-2-1、最晚熟的品種為渝紅豆4 號;生育期從118 天-136 天,最短的是是吉紅系列生育期為118 天,最長的是渝紅豆4 號136 天。參試品種有直立和半蔓生良種;成熟莢型主要是弓形和圓筒形良種;莢色為褐色和白色兩種;吉紅12 號、吉紅14 號、吉紅13 號、同1133911、保紅201206-5、保紅201206-5、白紅11 號、白紅12 號、遼紅12814、唐紅201210-420、122-080、蘇小豆1706、122-080、012-25、1212-4、冀紅352(CK1)、白紅9號(CK2)、保紅947(CK3)抗倒伏性強;吉紅14 號、0921反-1-4-2-3-1、保紅201219-1、白紅12 號、蘇小豆1706、012-25、1212-4、品紅2014-166、渝紅豆5 號、品紅2013-161、渝紅豆4 號表現出好或者是較好的抗病性;吉紅12 號、921 反-1-4-2-3-0、蘇小豆1706、122-080、012-25、1212-4、渝紅豆4 號、品紅2014-166 抗旱性強。
在參試的24 個品種中,小區產量排名前5 的是渝紅豆4號、品紅2014-166、渝紅豆5 號、0001-17-6-3-1-4-2-1、保紅201219-1、0921。單株產量排名前5 的是0001-17-6-3-1-4-2-1、吉紅14 號、012-25、渝紅豆4 號、渝紅豆5 號;百粒重較大的品種有0921 反-1-4-2-3-1、渝紅豆5 號、保紅201219-1、保紅201206-5、吉紅12 號,百粒重在15.5g-18.5g之間,較小粒品種有同1133911、白紅11 號、遼紅12814、吉紅13 號、白紅9 號(CK2)、012-25,在10g-11g 之間,其余的品種百粒重11.5g-15g 之間。粒色均為紅色,白紅9 號(CK2)粒型為球型,其他的均為短圓柱型。莢粒數最多的是渝紅4 號和蘇小豆1706,平均為7.9 個。莢最長的是蘇小豆1706,平均為10.7cm;單株莢數和主莖節數最多的是1212-4,平均值分別為45ge,10.1 個;株高最高的是蘇小豆1706,57cm;最矮的為122-080,35cm。

表2 經濟性狀及產量
在該聯合鑒定試驗中,渝紅豆4 號、品紅2014-166、渝紅豆5 號、0001-17-6-3-1-4-2-1、保紅201219-1、0921、吉紅14 號、012-25 表現出產量優勢。蘇小豆1706、1212-4、012-25 在抗性方面表現突出;根據市場需求,可以選大粒和小粒品種。以試驗結果為依據,根據生產需求選擇品種,畢節地區進行一定面積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