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愛野屋頂運動公園。
2020年,大家光顧著見證奇跡了。轉眼之間,都立秋了。到底是忙著貼秋膘犒勞自己還是管住嘴邁開腿,繼續增強抵抗力來應對疫情?
常規的健身房有點去膩了。在藍天白云間揮汗如雨的運動體驗,想不想嘗試一下?
Lets go!
屋頂體育場、屋頂籃球場、屋頂健身公園……讓我們玩轉魔都屋頂健身。
在上海,屋頂餐廳、屋頂綠地已經不是稀罕物,而屋頂有個正兒八經的標準足球場,你只能在新靜安體育中心見到。
2017年9月17日對外開放的新靜安體育中心,距離地鐵1號線汶水路站200米,建設總規模達87544平方米,比虹口足球場還要大。由于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有限,體育場在設計建造時體現了垂直疊加的特點。盡管體育場按功能采用了非單體的設計,但卻在外立面上采用了鋼結構將各個單體環抱起來,從高處俯瞰感覺仍然是一個整體。
整個建筑由綜合體育館、全民健身館、室外體育場、綜合配套、地下車庫五大部分組成,其中綜合體育館內配備有2片籃球場、2片排球場、4片網球場、16片乒乓球場、20片羽毛球場和1所游泳館。可同時容納千人健身運動,是靜安區最大的健身場所。
當然,其中最惹人注目的,還是上海第一座位于屋頂的標準足球場。16253平方米的室外屋頂體育場建于綜合體育館13米標高的屋頂上,設有6根跑道和一個標準足球場,可供足球、田徑等訓練及比賽使用。
屋頂足球場的屋蓋造型十分獨特,像一輪鏤空的彎月,與鳥巢有幾分相似。從空中俯瞰,中環高架、高層居民樓與體育中心有機融合,仿佛一座“天空之城”,一大片足球場綠蔭更像是云中飛毯。夜幕降臨,整個建筑呈現出橙色的七彩光柱,絢爛奪目。不用擔心,足球會一不留神飛出天際——屋頂的四周設置了15米高的防護網,以及750個看臺坐席。
除了在屋頂踢球外,你還可以在屋頂跑道上,身披夜色,流汗奔跑……
隨著上海市民健身熱情不斷高漲,健身群體和場館也開始發生巨大轉變。健身人群從奢侈、高大上、小資走向大眾化,健身場館也從動輒上千平方米過渡到力求 “小而美”的300—500平方米。上海愛野屋頂運動公園更是另辟蹊徑,將健身場所搬到了繁華區域的屋頂上,在全國首創了屋頂運動公園的概念。
愛野屋頂運動公園的首家場所坐落于環境優雅商業繁華的靜安區,于2017年8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主理人老楊,雖然是個85后,卻更愿意別人叫他“老楊”,他說:“10年前在caster跳街舞時,很多前輩年齡比我小,被叫了一次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延續到了現在,自己也就習慣了。”
已經堅持健身十余年的他,是名副其實的健身達人。健碩的肌肉、挺拔的身軀,即便只是一件簡單的白色T恤上身,也顯得陽光有型。“健身讓我變得更有力量,收獲了許多朋友,同時也改變著身邊的人”。
受影響最大的人便是自己的父親,老楊坦言,以前是“沙發土豆”一族的父親,在自己的影響下走進了健身房,每天堅持打卡健身,不但身體愈發健康,整個家庭也變得更加有活力。
也因此,老楊開設了健身工作室,并打造了一支專業的健身團隊運營相關的體育設施。這也使得他對整個行業的了解比別人更加敏銳和超前。在全民健身大浪潮和戶外運動優勢凸顯的雙重背景下,老楊萌生出打造屋頂運動公園的想法。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樓頂算是經濟型的選擇。中國的健身場館遠遠不夠,選擇樓頂也更加貼近大眾生活。
在他看來,樓頂常年處在荒廢狀態,要不就是被堆砌雜物,要不就是成為菜園子,自身的價值完全沒有得到開發。“其實,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樓頂算是經濟型的選擇。中國的健身場館遠遠不夠,但健身本應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選擇樓頂也更加貼近大眾生活。”
從最初的想法到落地實施,老楊僅僅花了3個月時間。這樣的高效率也得益于四位合伙人的默契配合,地產洽談、教練資源尋找、市場推廣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老楊說,之所以選擇靜安區是因為這里人流量大,交通方便,并且聚居著很多外國友人。“國外很多的健身愛好者更愿意走到戶外去運動。與室內相比,戶外運動則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和開闊的視野中鍛煉,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放松和享受。”
老楊指出,近幾年,年輕人已成健身大軍的中堅力量,他們對健身的要求不再只是鍛煉身體而已,自由、個性、潮流的形式更符合他們的追求,愛野屋頂運動公園無疑契合了他們的需求。
愛野屋頂運動公園的整個場地大致有1000平方米,有為力量訓練者專門搭建的區域,此外,還聚集了跑酷、街頭健身、crossfit等不同項目,愛好者們可以在互相切磋的過程中不斷學習,這也是老楊創建愛野運動公園的初衷——打破不同健身組織之間故步自封、互相排斥的行業病態。這樣的出發點也決定了愛野屋頂運動公園的基因,不是傳統的健身房,而是一個匯聚運動資源的大平臺。
通過篩選、整合好的運動資源,以日常課程、市集、賽事、party等線下體驗為主的形式呈現出來。為符合樓頂炫酷的定位,匯聚的運動資源也不同于普通健身房,跑酷、瑜伽、馬伽術、街頭健身等內容讓人耳目一新。比如animal flow課程,就是一套在模仿動物動作基礎上,結合體操、瑜伽、舞蹈等元素設計的自身重量訓練體系。
在具體的盈利模式上,針對B端與C端各有不同,老楊也有著他的一套思路,針對B端的空間租賃占據最大份額,此外,還會配合企業做團建活動。隨著樓頂裝修的不斷完善,還延伸出了像商業接拍之類的輔助業務,歌手黃齡就曾光顧,另外也吸引了網紅群體來此商拍。C端收入則以門票和課程為主,運動愛好者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自由選擇和預約喜愛的課程。
周圍風景一覽無余,抬頭便是藍天白云,耳旁是徐徐吹過的清風。形式新穎,內容酷炫的屋頂運動公園一下子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往體驗。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接待了近千人次,與30多家時尚、運動類品牌達成了合作。
另辟蹊徑的樓頂雖是引流點,但也承受著比室內更多的變數,老楊表示,一開始自己也很忐忑,但兩個月時間下來,完全打消了這方面的疑慮,不同氣溫應對著不同受眾群體,課程設置也隨之變動,高溫嚴寒的極端天氣往往成了外國友人的主場。對于猝不及防又或者是陰雨連綿的黃梅天,屋頂健身公園也有著自己的解決方案。
只是意外來得有點太突然。
由于租賃合約的問題,為配合政府工作,愛野屋頂運動公園在運營了一年多以后不得不在2018年底暫時關閉。這一停歇,就是近兩年的時間。其間,老楊一直在尋覓合適的樓頂。“其實我們運營得不錯,也有一些商業樓宇看到了我們的潛力,邀請我們去運營他們的樓頂。但是經過一番考察之后,我們還是放棄了。因為他們的客群只是一些帶孩子的老年人,無非是在樓頂又增加了一個玩樂的地方。這并不是我們想要服務的人群。屋頂運動公園定位在有探索欲望,對生活充滿活力的人群。”
“看到不一樣的樓頂,你就會有特別的感覺。”老楊說,一些選址太偏僻的地方并不符合他的初衷。雖然面積足夠大,但是交通不方便,配套設施也跟不上,所以,他還是執著地在靜安區選址。
功夫不負有心人。
最新選址膠州路新閘路園區的愛野屋頂運動公園即將上線,另外幾處場地也在洽談之中。老楊說,他們會根據不同的樓層設置不同主題,如泰式、囚徒式、極限運動主題屋頂等。他的愿景是希望能將愛野屋頂公園打造成一個IP,只要大家看到樓頂就能想到愛野運動公園。
于他而言,開發屋頂運動公園并不是一定要立即盈利,他們更看重的是戶外運動的市場潛力以及這個概念所帶來的一種全新生活方式。除了運動的功能之外,戶外露營的生活方式也能發生在屋頂這個原先沒有“戶外”標簽的地方。“我們不是說不要賺錢,而是說更有耐心來孵化這個概念。”老楊說自己從事體育產業多年,第一家屋頂運動公園的運營已經證明這樣的模式是可以走通的。
上海莘莊龍之夢購物中心屋頂的洛克籃球公園。
每一個熱愛籃球的城市都有一片讓這個城市引以為傲的球場,比如洛克公園之于紐約、東單球場之于北京。每一片球場都有著自己的文化烙印,它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熱愛籃球的人們前去揮灑汗水、釋放能量。
隨著街頭籃球文化的熱潮不斷席卷中國,在中國也冉冉升起了屬于中國人的街頭籃球圣地“洛克籃球公園”。2006年,首個洛克籃球公園落戶上海的楊浦區昆明路的一家老廠房內。球場落成之日,就吸引了潘瑋柏、宋承憲、姚明、丁俊暉、TFB、S.K.Y等各類明星及知名團隊前去。后來由于配合市政建設需求,球場關閉。但是這股熱潮卻以星火燎原之勢開始在上海、廣州、成都等地開花結果。
中國的洛克籃球公園,從裝修風格上秉承著源于街頭,忠于潮流的設計理念。洛克公園浦東世博源館、徐匯濱江店,一度吸引了7萬多熱愛籃球的會員。
2014年,洛克籃球公園大開腦洞,將球場開進了上海莘莊龍之夢購物中心的屋頂——滿墻的涂鴉,巨大的排風扇、鐵絲網、柏油桶……處處勾畫出原汁原味的嘻哈文化。運動體驗館除了擁有2個正式比賽籃球館,還有1個大型羽毛球場和籃球多功能館,一片“五人制”天空足球場,整個場館可以容納約400人的運動需求。
2015年,洛克籃球公園繼續自己的“空中接力”,又在浦東楊高中路卜蜂蓮花4樓開出了一家樓頂籃球館。迄今為止,這兩家屋頂籃球館運營均超過了5年,2019年全年接待人次超過11萬。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籃球迷打球的節奏。不過就是在最炎熱的7月,兩家屋頂籃球館還是分別接待了近1.5萬人次的籃球愛好者。
籃球愛好者王志告訴記者,洛克籃球公園有著濃濃的美式街頭籃球氛圍——聚攏三五好友,隨時進行一場激烈的角逐,已經成為年輕人享受生活和運動的一種方式。江蘇來滬工作十多年的王志,每周二、四都會和兄弟們來這打上兩場。他們建了一個微信群,成員已有30個;還組建了一支隊伍,取名CMT。“C”是態度,“M”是團結,“T”是訓練。“籃球既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游戲,也是讓我們學會堅強、自律的一種方式。”王志說,他和兄弟們已在這里打球至少5年,對這里很有感情,“這里的場館一直管理得很好,場地硬件條件也非常棒,而且收費低。最吸引我的是,這里很有年輕人的氛圍,我已經33歲,是隊里最大的,但在這里,感覺自己還是20歲的小伙子”。
洛克籃球公園的運營方上海洛合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的副總裁曹金劍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2014年國務院發布46號文,鼓勵各大城市盤活存量資源,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用于體育健身。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化、多樣化的活動場館和健身設施,政府以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支持。
可以說這5年以來,體育產業借助政策激勵與資源集聚,迅速成為新經濟風口,展現出了非常強勁的發展勢頭。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特別是在對舊廠房、倉庫、屋頂、露臺等空間的開發利用上,還存在著政策不明晰、牽涉部門多、協調困難,與現有法規沖突等現實問題,導致整個體育場館的建設和運營處于一種不甚明朗的態勢之下,大資金不敢進入,行業小、散、亂。“我們希望上海能夠敢為人先,在某些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讓市民有更多的健身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