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前幾年看《羅曼蒂克消亡史》,拍到上海灘大佬談笑風生喫早飯,桌上擺的都是泡飯、油條、咸菜等比較道地的貨色,作為一個不太認真的吃貨,心眼也就已經跟著先跑偏了:嗯,片子“上路”,蠻好,交關好。
舊辰光的魔都,一碗泡飯,即擁有喚醒整座城市的魔力。如果武斷地以大量烤吐司、三明治配咖啡、牛奶之類的鏡頭代替,便多少顯得洋盤了。懂經兼傲嬌的老爺叔、老阿姨們,可能因此發起群嘲,而淡淡的不屑里,其實另外藏著濃濃的深情。
舌尖上的深情。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羹湯。關于“家鄉”的意象,當然在第一口溫暖了腸胃、填滿了記憶的食物里。爾后,余生所有的惦念,都是那碗泡飯、那根油條、那屜小籠的山高水長。
盡說上海好,只合上海老。朝朝暮暮,吾味,吾土。
大餅 。油條。豆漿。粢飯。
老底子的上海,弄堂口、菜場里不愁找不著烘大餅的爐子、炸油條的鍋子、燜粢飯的木桶、盛豆漿的大煲,外加目測頗顯可疑、齷齪兮兮的桌子和凳子。不管,反正不干不凈,吃了沒病,阿拉隨到隨買,隨買隨吃。
你跟我爭大餅和豆漿的甜咸?
冷笑,這有什么好爭的?!
我全要。
剩飯的春天。大米和水的繾綣。
搭配咸蛋、腐乳、醬菜、肉松,絕了。
條件好些的人家,過蟹漿、黃泥螺、蝦籽鲞魚……
尤其喜歡看泡飯和粥剛剛出爐時候冒的那股熱氣,白霧繚繞,冉冉上升,令人無比陶醉。
這是癮。
糯米開了花就是燒麥。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咬一口,肉、米、醬“三味一體”,贊。
P.s. 雖然是肉食動物,但反而不太接受那種純肉的燒麥,感覺有點“背叛”了燒麥本家的淳厚低調……
面粉懷了孕就是饅頭。最好生個大胖的小囡——什么意思呢,就是里頭料要足,要扎實,千萬覅弄得殘古巴拉,只一丁點肉渣菜渣的樣子!
順帶一提,上海人依舊習慣叫“饅頭”,而非稱呼范圍更廣泛的“包子”。
面,屬蘇幫的名氣響。“吊湯”是頂要緊的,成品須噴香撲鼻,色若琥珀,咸淡適中。
澆頭同樣不馬虎。最好有朱鴻興的燜蹄、五芳齋的五香排骨、松鶴樓的鹵鴨、黃天源的爆鱔……
個人最愛“基礎款”的辣肉面,加素雞、荷包蛋、香菇面筋……等等,等等。
餛飩,小者淑女范,清水芙蓉的即視感;大者君子風,薺菜佐肉,管飽,是磊落的姿態。
入夏后,冷面、冷餛飩應時而生;被芝麻醬、花生醬覆蓋的,實則是節氣里一縷牽“腸”掛“肚”的相思。飯罷,沒舀幾勺,“配套”的赤豆/綠豆刨冰就見底了。啊,還是滿足的,生命獲得大和諧,哈哈。
吃米飯餅,貪甜甜的酒釀風情。
吃粢飯糕,貪脆脆的邊緣部位。
金黃的老虎腳爪,賣相仿佛老虎的爪子,“爪”間滿滿的棗泥豆沙,有樸素的萌感,以及口感。
白嫩的豆腐花,蝦皮、紫菜、榨菜、蔥花齊刷刷倒上,再淋幾滴辣油,這樣的燙嘴,才叫煞根!
生煎團團的,像太陽;鍋貼彎彎的,像月亮;小籠么,嗯,像“太陽”“月亮”伊拉額阿弟阿妹。
豬肉的甘香,底板的焦香,芝麻的醇香,湯汁的鮮香……所以,一客哪能夠吃啦?必須再來一客,再享受一遍裹著誘人餡料的面皮,不停神抖抖彈牙的快樂。
對了,記得蘸點醋,慢慢地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