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斯憲
戴敦邦先生是我國著名國畫家。他出身平民,早年深受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熏陶,善于從各種民間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這使他的畫作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精神與自成一家的風格。1977年,戴先生受國家外文局委托,為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翻譯的《紅樓夢》英文版繪制插圖。翌年,《紅樓夢》英文版問世,戴先生創作的36幅插圖隨之進入外國讀者的眼簾,他本人因之而名聲大噪,躋身國內畫壇翹楚之列。自此,人們“一想到畫《紅樓夢》,就想到找戴敦邦”。1981年,戴先生來到上海交通大學文學藝術系教授繪畫。當時,交大正由工科院校向綜合性大學轉型,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已是畫壇名家的戴先生加盟交大,無疑為交大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領域增添了一位重量級名師,帶來了一股新風。戴先生在交大工作了17年,直至1998年以教授的身份光榮退休。這段時間正好是他創作生涯的巔峰階段,創作出大量盡顯中國古典畫卷之美的繪畫作品。它們既是我校在人文藝術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為提升師生文化藝術素養、培育和建設大學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富人迅速地變得更富了,而工人階級的生活卻沒有什么可以覺察得出來的改善。
戴先生的繪畫種類豐富,在國內外深受好評,影響廣泛。這些杰出的藝術成就,一方面源自他長期在繪畫領域勤勉異常的深耕細作,另一方面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帶來的時代機遇以及交大為他提供的穩定的工作條件。因之,戴先生對國家和交大懷有情真意切的感恩情懷。在交大緊鑼密鼓地籌建博物館之際,2019年10月戴先生慷慨地將其創作的《辛亥革命人物畫》100幅、《中華民族人物譜》56幅和《〈資本論〉繪本(第一卷)》26幅作品捐贈給學校。這些畫作是交大寶貴的文化財富,將在交大博物館以展覽的方式與廣大師生和社會觀眾見面。屆時,大家可以從戴先生的畫作中零距離地感知中國繪畫藝術之美,這定將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
《資本論》繪本(第一卷)
戴先生自號“民間藝人”,并矢志不渝地把這四個字作為自己一生從藝作畫的信念與追求,他的作品歌頌、描繪的對象多為平民百姓。為了表達對國家、對交大的感恩之情,年屆八秩的戴先生決心以馬克思的名著《資本論》為創作題材,為交大精心創作《〈資本論〉繪本》。本次先行出版的26幅繪畫是已經完成的部分,取材于《資本論》第一卷。創作期間,戴先生與助手一起深入研讀《資本論》第一卷文本,以一個老藝術家對社會、對世界、對歷史的認識和感悟,運用他入神的畫筆將《資本論》中討論的勞動、商品、交換過程、貨幣到資本的轉化、剩余價值產生過程、剩余價值到資本的轉化、機器與大工業、計件工資、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等重要概念和精深理論,以一幅幅繪畫靈活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套繪本立意高雅,體察入微,用筆精到,雅俗共賞,引人入勝,其折射出來的人民性創作導向和價值追求,與他以前的作品一脈相承。并且,戴先生以繪畫形式揭示《資本論》這部偉大著作的精神內涵,為我們學習和研究《資本論》提供了一種新形式。可以說,用“圖解”的方式解讀《資本論》,戴先生堪稱中國畫壇第一人。
工廠主的利潤是巨大的,但這只能燃起他們狼一般的貪欲。
誰都知道,這種制造業有害健康,令人生厭,所以只有工人階級中那些最不幸的人,餓的半死的寡婦等等,才肯把“衣衫襤褸、餓得半死、無人照管、未受教育的孩子”送去干這種活。
政治經濟學上一切頭腦健全的代表人物都承認,新采用機器,對那些首先成為機器競爭對象的舊有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中的工人產生災難性的影響。
戴先生創作這套《〈資本論〉繪本》,將西方近代社會歷史納入創作取材范圍,突破了以前創作題材皆來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和歷史故事的范圍。在創作風格上,戴先生不滿足于既有技法,在融合中西繪畫藝術形式方面大膽地進行突破和創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繪畫藝術,在藝術形式和風格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實現了自我超越,彰顯了文化自信。這套繪本的創作,還體現出戴先生對藝術的完美追求、高超的精神境界、樸實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意義已經超出作品本身。鑒賞這套繪本,讓我在視野和心靈上飽受他大氣畫風的洗禮,也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
這套繪本的出版是中國繪畫出版領域的一件大事,也是交大在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領域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對發展大學文化、助力文化育人、推進交大立足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資本論〉繪本(第一卷)》即將出版之時,謹書數語,一為表達慶賀之意,二為對戴先生表達景仰和敬佩之情。(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