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上海市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組織的遠程會診。
2020年寒冬過后隨著氣溫回升的,還有公立醫院在互聯網醫療上的加速。
一份數據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公立醫院已從疫情前的170家迅速增至今年5月的1000余家,國家衛健委的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
上海率先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積極探索實體醫院在“互聯網+”時代的可能性。
7月15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療保障局等13個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中,明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探索完善多點執業新模式,為未來醫療格局的改變釋放了信號。
2月28日,上海市兒童醫院正式拿到市衛健委頒發的互聯網醫院牌照,標志著全市首家兒童互聯網醫院的正式亮相。
上線5個多月以來,上海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已經在最初上線時的內分泌科、皮膚科、兒內科、兒保、腎臟科5個科室的基礎上,增加了耳鼻喉科、中醫科、消化科、心內科,目前線上共有9個科室,累計咨詢量達到4萬+,線上診療業務量達到8000+人次,開具處方4000+張,業務量位于上海市級醫院首位。
“家長都是年輕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通過這幾個月的運營,我們感到家長對于線上醫療是歡迎的。對于外省患者來說,在互聯網醫院進行復診,能夠減少路上的時間和花費,還不需要擔心醫院內可能的交叉感染;對于醫生來說,我們也在院內做了一些激勵措施,希望他們利用平時的碎片時間,為線上病人提供一些醫療服務。”上海兒童醫院院長于廣軍接受《新民周刊》采訪,談及醫院在互聯網醫療上的努力。
他說,線上咨詢平臺已經成為青年醫生發揮實力的新平臺。“在線上的咨詢做得好的話,會增加患者對你的信任。對于醫院來說,在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方面也有積極影響。”
上海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上線5個多月,累計咨詢量達到4萬+,線上診療業務量達到8000+人次,開具處方4000+張,業務量位于上海市級醫院首位。
上海兒童醫院院長于廣軍。
上海兒童醫院從2016 年就開始探索建設互聯網醫院并率先上線微醫系統。2019 年 7 月,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上海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明確了互聯網醫院的準入條件、執業規則和監督管理要求,兒童醫院第一時間按照準備互聯網醫院牌照的申請資料。“疫情的到來加快了互聯網醫院建設的進程,年初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加快審批發放互聯網醫院牌照,我們醫院順利成為首家兒童互聯網醫院。”
在兒童互聯網醫院的建設中,上海雖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于廣軍向記者舉了個例子:“國家社保里的醫保電子憑證里面沒有納入兒童患者,于是我們和醫保局協商后,通過家長認證和兒童進行綁定的方式,為看病兒童提供醫保在線支付的服務,這是解決兒童醫保支付問題的上海方案。”
此外,互聯網醫療中藥品配送是診療服務的關鍵一環。“一開始我們用社會上的快遞公司配送,但專業性不夠,后來,國藥、上藥集團聯合設立了云藥房平臺,建立專門的兒童醫院的配藥倉,只要是兒童醫院開出的處方,不論任何地方,他們可以從配藥倉中直接取藥送到患者的家中。”
6月24日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介紹,上海目前已有26家互聯網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在長寧、靜安、普陀、浦東等4個區試點開展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正在穩步推進。“圍繞建設健康上海和亞洲醫學中心城市目標,本市要構建更高水平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努力實現‘病有良醫。”
8月6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與上海移動共同宣布啟動“5G醫療新基建”項目建設,這也是國內首個醫療新基建重大項目。
市一醫院院長鄭興東介紹,市一醫院從去年就加快投入5G醫療廣域網建設的腳步:率先搭建起市內規模最大、跨區聯動的醫療場所5G應用專網;探索基于5G的急診急救一體化新模式,打造國內第一輛5G救護車,實現患者“上車即入院”;探索5G應用于智慧發熱門診新模式,并在新建成的發熱門診與隔離留觀病房中采用5G人工智能機器人。
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5G的性能優勢,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外,市一醫院在智慧醫院的建設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市一醫院信息處負責人傅春瑜介紹,自2011年起,市一醫院就致力于探索智慧醫療在實踐中的應用,在各個點上均有突破,隨著互聯網醫院的開展落實,這些點逐漸相連,圍繞SMART(Service,Management,Architecture,Research,Technology)出現了一個閉環的框架。
一位患者使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新上線的“電子醫保卡”功能。
最近,市一醫院服務號上更新的“患者自助服務中心”背后,就暗藏著傅春瑜團隊不少的“小心機”。
“自助服務中心是患者到醫院前對醫院的初印象,界面如何設計更加友好?功能如何操作更加簡便?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內容。”傅春瑜拿著手機給記者演示,點進“預約掛號”后,患者選擇好院區和科室,點下預約按鈕,不到一秒就完成了網上掛號的操作,“毫秒級的響應速度,背后卻蘊藏著許多創新設計和技術改良,為了不讓患者的手機總是顯示加載的小圈圈,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我們技術部門力求極致和完美。”
此外,“患者自助服務中心改版后,我們將 “預約掛號”“網上就診”“賬單中心”“電子憑證”四大功能入口放到了最上方醒目的位置,這背后也是花了心思——傅春瑜團隊綜合過去幾個月患者的點擊量,挑選出使用率最高的幾個功能進行界面動態布局;除了按鈕位置,傅春瑜團隊甚至對每個功能的LOGO和配色進行個性化設計,力求美觀簡潔,讓患者使用順手。
疫情期間,民眾對互聯網醫院的需求強烈,傅春瑜恐怕是第一個感受到的。“我們應上級部門要求,緊急上線了新冠肺炎在線咨詢功能,這對于醫生們是一次考驗,對于我們也是一次難忘的挑戰——短短一個星期時間,我們170多位醫生共接待了超過17萬民眾,我們的服務號訂閱數1個月收獲了30萬粉絲。”
互聯網醫院上線后,對信息技術部門的要求更高了,“我們的工作就好像是一家互聯網企業,每天整合需求、創新思變,天天在學習,加班是常態。”傅春瑜告訴記者。
互聯網醫院的一大特點,就是讓市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上班族老陳平時很難請假,但他的高血壓必須按時服藥控制。聽說仁濟醫院互聯網醫院上線,而且支持醫保脫卡支付診療費和藥費后,他在手機微信上綁定了自己的醫保電子憑證,進入了“互聯網醫院”功能,上傳病歷材料,提交復診申請。
在完成醫保電子憑證激活后,他發現掛號費已經能夠通過手機進行醫保部分的結算了。在和醫生進行了線上交流后,醫生很快完成了處方。老陳收到支付提醒消息,通過醫保授權,完成了自費部分微信支付。訂單里填寫了藥品配送地址,就等藥品送貨上門。老陳深深感慨:“對于我們這些難以請假看病的上班族來說,這簡直是守護健康的‘神器!”
從前去醫院看病,須帶好醫保卡、病歷本等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優化,上海市醫保電子憑證脫卡支付、就醫服務號的線上支付以及隨申辦市民云的信用無感支付和線上支付已經逐漸在上海各大醫院普及。仁濟醫院更是作為上海市“醫療付費一件事”改革試點的首家三級醫院,率先上線了這一功能,解決了患者“需要就診卻發現沒帶醫保卡”的尷尬,也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目前上海各大公立醫院也紛紛上線門急診電子票據和互聯網醫院電子票據功能,打通了就醫流程信息化建設的“最后一公里”,使患者全程避開排隊環節。
疫情前,公立醫院參與互聯網醫療的積極性并不高。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認為,中國互聯網醫療的開展,公立醫院必將是主力軍。“互聯網醫療法律主體是誰?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最主要的主體是誰?醫生。中國最多的醫生在哪里?在公立醫院。因此,中國搞互聯網醫療,如果公立醫院不介入那絕不可能搞起來。”
剛剛頒布的《意見》中也指出,要推進線上預約檢查檢驗,探索打通檢查結果和線上處方的互認,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這無異于為公立醫院入場疏通障礙。
“公立醫院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老百姓的信任度比較高,但受制于國家的政策也會更多一些。”一直關心移動健康領域的于廣軍院長告訴《新民周刊》,對于公立互聯網醫院,國家一直秉持著包容審慎的態度。包容審慎,內涵就是既要創新,更要安全。
“前幾年公立互聯網醫院進展緩慢,相關部門嚴格監管下,醫院要考慮到線上醫療的安全性,對于醫生、藥師都要求電子身份信息認證等,同時,醫院還需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精力建立這套系統,但政策上卻只能開展一些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工作,對于醫院業務量也沒有很大的影響,需求并不那么迫切。”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先的節奏,公立互聯網醫院加速上馬,“但對于公立醫院,政策仍然限制很多,這幾個月我的體會是,國家先開一個小口子讓我們去探索,探索中碰到問題再修改”。
在仁濟醫院,患者可以通過手機終端、自助設備、人口窗口、信用就醫無感支付等多種渠道進行結算。攝影/ 葉佳琪
于廣軍介紹,目前互聯網醫院真正涉及核心醫療服務的只有慢性病常見病復診,很多科室都沒能上線互聯網平臺,“最近和其他醫院交流,發現大家都希望能夠多開放一些科室,甚至在嚴格把控風險的前提下,可以開放部分病種的初診。比如可以看圖說話的皮膚科,還有腹瀉等相對簡單的疾病,通過線上咨詢可以做出初步判斷。即便不是簡單的疾病,也可以起到一個分流的作用”。
第三方機構主辦的互聯網醫院,擁有自主定價的權利,而目前公立互聯網醫院上線的網上咨詢服務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即便是診療服務,也只有普通專科,這意味著不同年資的專家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掛號費無法區分。
“公立醫院有著天然的公益屬性,但我認為專科咨詢,還是應該給予醫生一定的勞務補償,而且據我們的觀察,很多醫生線上問診與病人的交流時間比線下是要更多的。如果政府從醫保支出的角度來考慮,那么為患者提供自費選項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于廣軍表示。
在于廣軍看來,公立醫院未來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大有可為。“首先,互聯網+可以將物聯網和家庭健康監測結合起來,對慢性病患者起到一個全流程的管理。比如通過一套家用的設備,實時將患者的血壓、心率、血糖等傳給醫療終端,達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其次,患者出院的隨訪也可以通過線上來實現;遠程的MDT會診和學科討論,同樣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
互聯網醫院的關鍵一環——支付方式上,“除了醫保,還可以把商業保險對接到互聯網醫院,開發一些新的險種,在平臺上直接完成商業保險支付的問題,做到實時報銷結算,并適時推進長三角地區居民社會醫療保險的異地結算”。
公立醫院互聯網醫院的未來發展上,更多的可能正在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