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穎
【摘 要】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容易帶來信息混亂與復雜輿論,媒體實時跟進、發布權威信息的同時,也承擔著安撫公眾、引導輿論的責任,暖新聞是發揮媒體作用不可缺少的一環。本文從國內媒體報道暖新聞的實踐入手,探討在突發公共事件期間,暖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和存在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為暖新聞未來發展探索更大的可操作性空間。
【關鍵詞】暖新聞 ? 突發公共事件 ? 媒體 ? 傳播效果
一、認識暖新聞
暖新聞并不是一個定義準確的新聞類型,而是對易引發受眾感動的、溫暖人心的正面新聞報道的通俗說法。暖新聞在我國媒體中一直有著深厚的觀念和現實土壤。
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部署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媒體紛紛開設專欄,報道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2014年8月,《人民日報》推出“點贊中國”專欄,旨在“發現生活真善美,傳播社會正能量”。
2015年4月,鳳凰資訊推出“暖新聞”新聞欄目,倡導的宗旨是“為生命傾注力量,為心靈點盞明燈”。而后《中國青年報》、搜狐網、騰訊新聞等各新聞媒體接連推出暖新聞專題,將分散的正能量新聞整合歸納,形成全方位的正能量傳播場域。暖新聞逐漸在中國普及開,后來發展成報道社會正能量事件、展示人性溫暖的新聞類別。
暖新聞一方面符合人們內心對良善的追求,有助于紓解負面消息帶來的戾氣,衍生積極的社會心態。另一方面暖新聞隱含的價值觀念凝聚社會共識。尤其那些把關注點放在市井民生、普通人身上的暖新聞,與百姓切身的生活狀態相貼近,極易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喚起受眾對社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正能量信息為民眾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有助于社會文明氛圍的良性循環。
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民眾焦慮情緒也在升級,媒體在報道客觀事實的同時,穿插報道正能量暖新聞,能及時安撫民眾消極情緒。積極的暖新聞如“定海神針”,以正能量的敘事契合受眾的情感訴求,化解群眾焦慮,凝聚社會力量。
此外,暖新聞傳播產生的正面效應能有力地增加媒體公信力。
二、突發公共事件的暖新聞報道
1.合適的暖新聞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不少媒體聚焦突發事件中的普通人物,以小見大,記錄了突發公共事件背后的生動故事,對緩解民眾心理壓力發揮“定心丸”的作用。
2019年3月,江蘇響水發生重大爆炸事故,隨著救援工作的開展,群眾憂慮、恐慌的情緒也在攀升。在緊急的救援現場外,不少群眾聽聞醫院用血量告急,紛紛前往響水縣附近的移動獻血車自愿獻血,獻血工作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人民日報》及時報道了這個感人事件,很好地安撫了民眾的消極情緒,起到了穩定民心、振奮精神的作用。
也有媒體注重突出報道一線工作者的暖心與偉大。2020年3月30日,四川梁山西昌的森林火災引起公眾普遍關注。在事件發生后,央視新聞、鳳凰網等媒體實時跟進滅火情況的同時,把鏡頭朝向了英勇撲火的消防人員,講述發生在這些“逆行者”身上的溫暖故事。央視新聞在微博發布以《救火官兵看到自己的照片哭了》為題的新聞,報道了消防人員在艱辛工作過后,看到自己和隊友奮斗時的照片而流淚。該新聞在發布的11小時內,獲得600萬次的播放,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取得了積極的傳播效果。
除此之外,不少媒體對突發公共事件中涌現的正能量事件積極關注,帶領受眾感受普通人的堅毅勇敢、一線人員的艱辛、政府干部的擔當作為……面對突發公共事件,紛雜的信息引發社會民眾產生焦慮和恐慌情緒,這些媒體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傳播力優勢,通過報道暖新聞來正視聽、穩民心,傳遞出凝心聚氣、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2. “尬暖新聞”為暖而暖
《中國青年報》主任編輯曹林提出了“尬暖新聞”這個說法,指那些生產者覺得溫暖,但傳播中卻讓讀者覺得尷尬又不走心的暖新聞。在一些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尬暖新聞”,這些新聞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背離新聞專業素養,報道未經調查與證實。
在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的大考面前,未經現場采訪、缺少核實的信息,最容易造成 “烏龍”。2020年年初,非洲國家爆發蝗災,巴基斯坦政府在2020年1月底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2月27日,“浙江10萬只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多家媒體相繼接力這一話題報道。直至中國經濟網第一次辟謠“鴨子出征子虛烏有”,網絡上已經出現不同版本的“鴨子出征”報道。新聞雖經過辟謠,但不斷反轉的新聞事件仍引起網友對媒體職業素養的質疑。
不難發現,這類尬暖新聞沒有現場采訪,只通過網絡消息拼湊成文,看到了故事的“生動”,卻忽略了新聞的基本要素——真實性。省略了采寫和嚴格把關的環節, 以文學筆法造新聞,是媒體人職業素養缺失的體現。隨著暖新聞報道的增多,虛假暖新聞也隨之“水漲船高”,從接力傳謠到辟謠的過程,都在不斷消耗公眾對暖事件的善意和對新聞媒體的信任。
其二,忽視人性,通過煽情化報道拼湊感動。
奉獻和犧牲往往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能引發群眾的感動。但過度煽情化的暖新聞會導致新聞報道失真,產生負面效應。
2015年某地發生爆炸事故,在救援的過程中,消防員犧牲的新聞不斷被滾動式報道,媒體大力渲染消防官兵的犧牲與奉獻,傳播場充斥著煽情化的信息洪流。隨著悲情化報道的增多,關于“消防指揮是否得當”“不要在消防員的傷口上撒鹽”等話題開始發酵。煽情新聞的“暖”,沒有喚起受眾正面情感的反饋,引發爭議和質疑。
和“渲染犧牲”爭議相同,“87歲獨居老人捐出畢生積蓄”“臨產期孕婦堅守一線”等暖新聞表面“溫暖”,卻忽視了對人性的關懷。這些過度煽情的報道專注于悲情渲染,而缺少了客觀理性,有消費災難之嫌,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
其三,刻意將立場拔高,執著于宏大敘事。
不少媒體為了突出暖新聞的“暖意”,報道時刻意將報道立場拔高,試圖通過宏大敘事的新聞來增強傳播效果。
千篇一律地以國家命運或人類命運為主敘事,或將普通人神化,塑造完美形象。更有甚者斷章取義,選擇性地放大事實“暖”的一面來迎合受眾,缺乏對事實的完整審視,其結果必定引起受眾對新聞報道的質疑和對抗。
這類“尬暖新聞”往往“高處不勝寒”,背離了暖新聞貼近性、大眾性的立場,同時類似“醫務人員徒步幾十里地趕回崗位”等過度拔高的報道,還容易使極端的個體道德標準化變作公共基本標準,會大幅度提高公眾的期待,給其他奮力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心理壓力和社會壓力。
三、對暖新聞發展的建議
1.嚴格內容把關,保證新聞真實性
對受眾來說,只有真實的新聞才能滿足其了解和掌握客觀世界的需求,才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在突發公共事件的特殊時期,群眾迫切期待了解相關信息,這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媒體盲目求快,把關不嚴,暴露了采編人員的浮躁心態。媒體應當意識到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真實更是新聞媒體公信力的前提。即使是暖新聞也要訴諸真實,而不是訴諸情緒,新聞的采寫求證互證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具有優質內容的暖新聞才能真正地打動人心,傳遞溫暖。
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應該嚴格把關,嚴格把控新聞的質量。尤其通過暖新聞宣傳典型事跡時,更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用第一手材料說話,用生動的細節和情節說話,經過多方信源求證確保事實無誤,使報道的事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以防假新聞消費群眾善意。
2.要溫情不要煽情,理性情感傳播
面對重大突發事件,尤其在涉及災難議題的暖新聞報道時,媒體習慣于讓淚水、感動作為報道的重點,以此來貼近受眾情感,吸引群眾目光。但大量引發爭論的“尬暖新聞”也警醒媒體:媒體應該自覺杜絕將新聞“雞湯化”,拒絕“為暖而暖”,不能一味地迎合群眾的情感取向而故意將新聞夸張化、煽情化。在涉及災難報道議題時,不能忽視災難本身的嚴肅性,否則很容易模糊議題焦點,引發輿論對媒體導向和價值的質疑。
尤其在報道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傷亡者、犧牲者時,媒體更應謹慎斟酌,秉持“最小傷害”原則,不故意渲染悲慘,避免給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媒體應選取合適的角度理性地傳播暖意,控制好“暖”的方向。切忌錯判新聞的暖意,忽視其背后的人性,因過度渲染造成群眾厭惡。
3.放低姿態,關注民眾平凡的小事,保護“暖”之基調本性
暖新聞之所以“暖”人心,就是因為其近生活、重情感、接地氣、有溫度。暖新聞起源于民生小事,也應該立足于民生。只有立足于群眾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關注與群眾休戚相關的生計日常,暖新聞才能發揮傳遞積極情緒,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部分媒體為了傳播效果,突出標簽化的、拔高的人物宣傳,這些報道反而引發受眾反感。
相較于“為市長暖暖心”這類報道,“小哥向醫療隊鞠躬轉身淚崩”等日常的、細節的事件更讓人動容。只有建立在共情基礎上的傳播話語及話語方式,才能被更多民眾所理解和接受。此類平民化、故事化的敘事方式,才是暖新聞的基調,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
此外,暖新聞的主體都是實實在在的人或事,新聞報道應該真實地還原他們的本來面貌,不夸大報道,要防止把報道的主體描述成“神人”或“圣人”,過度拔高的報道塑造的高道德標準反而給公眾帶來心理壓力,獻愛心、做慈善大可不必“傾家蕩產”“赴湯蹈火”,常人力所能及的事更容易讓人效仿和跟隨。
四、結語
新聞是客觀的,但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沉重之下,人們不僅需要客觀新聞,更需要暖流滋潤心靈,撫慰情緒。而暖新聞一旦冷了人心,正能量的敘事就會產生負能量的效用,暖新聞就會轉變為惡性新聞。
在運用暖新聞醞釀感情、吸引流量的同時,媒體也要時刻謹記其社會責任,提升自己在各類社會事務面前的判斷力、甄別力乃至新聞專業素養,用合理的暖新聞貼近民眾、引導民眾,引導輿論場的正確導向。要在突發公共事件的背景下講好暖新聞,構建和諧社會氛圍,還得回歸打磨新聞產品的老本行,發揮新聞的專業素養,從事實出發進行理性的情感傳播,以共情的低姿態,讓暖新聞真正暖人心。
(作者學校: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賀心群.規避“暖新聞”背后的“冷陷阱”[J].青年記者,2016(08):5-6.
[2]陳卓瓊.暖新聞走紅的背景與社會功能[J].視聽,2017(07):131-132.
[3]羅強,張瀚祥.以新媒體視角做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報道——上游新聞客戶端“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報道”淺析[J].傳媒評論,2020(02):30-32.
[4]王傳寶.新媒體時代傳播價值排序的重構——對暖新聞的傳播學解讀[J].青年記者,2016(2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