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祺 趙忠梅
【摘 要】公共突發事件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緊急事件。如何完成公共突發事件的準確報道,正確引導公眾輿情,是主流媒體應該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本文簡單介紹了公共突發事件的定義,深入探究了我國電視媒體在進行公共突發事件報道時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公共突發事件 ? 電視媒體 ? 報道過程
近幾年,我國曾爆發不同類型的公共突發事件。通過案例分析發現,電視媒體如果能夠將自身視聽兼備的特點充分發揮出來,可以更好地完成突發情境的還原與展現以及突發信息的準確傳遞,及時做好社會輿論的引導工作,完成對公眾情緒的安撫,避免虛假消息泛濫,穩定社會秩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到種種因素影響,一些電視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報道的時候不夠客觀理性,對社會形勢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本文對電視媒體報道公共突發事件展開探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公共突發事件介紹
所謂公共突發事件實際上指的是可能對全體社會公民的共同利益以及整體生活都造成影響的災難性以及突發性事件。當公共突發事件出現的時候,社會所有公眾都有可能被卷入其中。
以2008年發生的汶川地震事件為例,地震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此次地震的里氏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超過10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遭到了嚴重破壞,對當地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及生命財產安全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屬于典型的公共突發事件。在本次公共突發事件當中,我國電視媒體充分發揮宣傳引導作用,實現了對相關數據信息和重大應對舉措的真實報道,對先進典型(奮斗在抗震戰線的戰士、警察、志愿者等各個群體)以及感人事跡的重點宣傳,獲得了廣大社會公眾的充分認可,輿論引導工作到位,緩解了人們的緊張情緒,充分傳遞了團結一心、共抗災情的社會正能量,為抗震救災以及災后重建工作營造了良好氛圍。
二、還原事實真相,完成公共突發事件輿論正確引導的路徑
每件公共突發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巨大的社會輿論,報道不當將影響正常社會秩序。所以,電視媒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展開報道:
1.保證報道符合客觀真實的要求,尊重公眾的知情權。最初,輿論僅是個體對某一行為或事件公開發表的看法,經廣泛傳播、整合以后,最終形成流行于整個社會的輿論。因此,要想更好地完成輿論引導工作,電視媒體應該著眼于輿論發展的各個階段實際情況進行引導,才可以實現輿論的正確引導。
在公共突發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受眾多是憑借自己所了解的部分事實以及主觀臆想進行判斷,這往往容易導致事實偏差,造成虛假消息在網絡上大肆泛濫,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因此,在輿論發酵的初期階段,電視媒體應當快速展開新聞細節報道,以滿足受眾對了解新聞事實的需求。在公共突發事件報道中,電視媒體應該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對自身視聽優勢的有效利用,將真實新聞信息以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快速展示給受眾,絕對不能妄加揣測事件的實際情況,從而有效避免謠言的泛濫,及時完成輿論引導,保證媒體公信力,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2.記者對突發事件進行詳細記錄及深入挖掘。因為公共突發事件屬于突發情況,并沒有辦法提前預知,而且事件可能瞬息萬變。所以,在遭遇公共突發事件以后,電視媒體記者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事件的準確、全面、全程記錄,綜合運用畫面、現場聲音、同期聲等電視媒體語言。報道的細節和角度越全面,就越接近新聞事實。后期再展開對事件當事人身份、行為原因、事件背景等新聞要素的深入探尋,充實和完善整個事件的報道。如“魏則西”事件發生后,多數電視媒體做到了以事實為依據,多采用官方消息,保證了準確性與真實性;百度競價排名、莆田系醫院、診室外包等話題受眾關注度高且受眾價值取向明顯,媒體立場也保持一致,避免了激烈的輿情沖突;以當時《第一現場》等電視媒體報道為例,報道內容豐富,包括事件概述、背景分析、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發文)評論、事件引發的政府行為或政策變動等,并且多用主題式報道,更好切合了輿情關注點。當時還有較多電視媒體采取“跟進式”報道,很好地回應了社會關注。
3.提升對網絡輿情的重視,做好意見的有效整合。電視媒體在進行公共突發事件報道的時候,應該充分尊重各方輿情,尤其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網絡媒體、自媒體平臺正在不斷涌現,網絡已經逐漸變成了人們獲取相關信息的主要媒介。
因此,電視媒體在報道公共突發事件的過程中,也應該提升對網絡輿情的重視,但是重視網絡輿情并不代表電視媒體必須附和網絡輿情。因為很多網絡輿情都經過了夸大處理,甚至是虛假消息。所以,電視媒體應以客觀理性為基礎,借鑒吸收網絡輿情中的正確意見以及表達手法展開真實新聞報道,同時及時對虛假網絡消息予以糾正,從而有效避免造成更為惡劣的影響,完成社會秩序的維護以及人們向心力的凝聚,營造一個更為理性的擬態環境,為公共突發事件的順利處理貢獻更大的力量,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三、結語
面對公共突發事件,電視媒體的短板在于時效性不強;受時間等條件限制,報道角度不全,客觀性不足;受網絡和新興媒體沖擊明顯,受網絡輿論影響加大。造成了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下滑,甚至出現虛假消息,影響了公眾對事件的判斷。
要想切實轉變這種情況,電視媒體必須轉變自身的報道觀念,及時完成對內容的深入挖掘,保證內容的時效性、真實性、客觀性,從而幫助政府部門更好地完成輿論引導以及公共突發事件應對,為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單位:東營市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唐凈欣.公共危機事件中電視新聞輿論引導方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9):174;[2]徐婕妤,樊傳果.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危機事件傳播新轉向[J].今傳媒,2019,27(08):41-43;[3]王文心. 公共危機治理中政府與媒體的互動研究[D].海南大學,2018;[4]張炯. 公共危機中的媒體社會責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