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屬宿遷實驗學校 郭亮
俗話說:“所有的知識都是由感官起步的。”情境教學這一方式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借助為學生呈現清晰具體的形象,一方面就是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較為抽象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激起學生自身的學習情緒與學習興趣,讓學習活動變成學生積極自主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情境教學是為了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通常選擇一些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符合的事件,要求學生來處理身邊的物理問題,這就把單一的物理規律和生動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比如在進行有關直線運動的教學時,設計相關的教學情境,采用多媒體將班里一名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800m 賽跑這一情境播放出來。之后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你可以從哪些角度把這名學生所做的運動進行分類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部分學生說這名學生有時走直線、有時走曲線。還有一部分學生說這名學生在開始的時候跑得很快,中途的時候跑得很慢,但方向基本不變,最后在沖刺的時候跑得又快,經過學生的回答與討論,自然而然地把課程的知識重點展現出來。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需要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此,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以及創新性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
如果要建立高效的課堂教學,務必要充分了解相關的學習目標。所以在設計合作學習時,教師務必要將課堂時間開展合作學習的主要目標和要求標明,學生具有精確的學習目標,能夠防止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盲目性,更好地展現出小組合作學習所具有的實效性。比如在進行《速度》這一知識的學習時,在上課前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依據教材上提出的要求做兩個不同錐角的紙錐,在課堂上還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制定怎樣測量紙錐落地速度的方案。
通過各個小組之間的討論,得出的方法有這三種:1.選好一段距離,測量出紙錐在這一距離內下落的時間;2.選好一段時間,測出紙錐這一時間下落的距離;3.不對時間或者距離進行規定,直接去測量紙錐在某一段距離的下落時間。每個小組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覺得第一個方法比較好。這次教學活動有明確的目標,學生都了解自己應該做什么,同時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在進行中學物理的教學時,實施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當中最主要的環節是合作探究。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自身的真實情況,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使學生可以盡可能地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在進行小組形式的合作教學時,需要認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所占據的地位,使自己變成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主動指導學生實施課堂探究,使學生在進行物理知識學習的同時能夠自主地去觀察、操作與實驗,更好地發揮出自身具有的個體性,在探究過程中完成學習。為了使學生能夠主動參加合作探究,應該借助多媒體技術這一方式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在學習有關水循環的知識時,就應該發揮出多媒體技術具有的作用,把在互聯網上收集到的冰山雪景、白云、大江大河以及浩瀚的海洋這部分景觀圖片以及視頻,搭配上合適的音樂,展示給學生,在視覺與聽覺方面刺激學生,使其對地球上的水是怎樣運動與變化具有一定的認知。之后提出問題:大家知道水在大自然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嗎?總結起來包含哪些形態呢?這兩個問題使學生由不同的角度對于水循環知識展開思考,從而使學生做到自身學習知識的自我建構。
為了實現學生自主建構這一目的,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重視這兩點:首先,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思考;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主題要具有探究價值,難度要適合學生當下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使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夠達到理想效果。
總而言之,在進行中學物理教學時,實施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首要就是進行情境的設計,這樣可以激起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還有就是在進行合作學習前,制定學生在合作學習期間的目標;同時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主動要求學生創建自主認知的體系;還有在合作評價過程中,推動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