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朝的屈辱史中,我們可以窺見:當一個國家的民眾國家意識和國防觀念淡薄,這個國家的國防基本上就如一層窗戶紙,侵略者一捅就破。當今國際局勢波詭云譎、錯綜復雜,尚存許多不安全因素。在此形勢下,做好全民國防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談起19世紀的清朝,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這是一段寫滿屈辱、傷痛和血淚的歷史。
國門大開、炮口立約、割地賠款、國土淪喪、民不聊生……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如同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只能任人欺凌。作為曾經風靡一時的“天朝上國”,最后連彈丸之地的日本都打不過。何以至此?
再看甲午:清朝民眾國防觀念普遍缺失
為什么甲午戰爭會失敗?人們一般將其歸因于清政府腐朽沒落、清軍抵抗不力、武器裝備落后,而往往忽略了另外一個更引人深思的問題——清朝民眾國家意識和國防觀念普遍缺失。
據記載,甲午戰爭期間,清朝地方官府貼出告示,許諾“助官抗日,可免三年錢糧”,結果得不到任何響應。甲午戰爭后,一名日本官員到湖北沙市,吃驚地發現這個長江中游港口城市,民眾根本不曾聽說剛剛發生的戰爭。親歷這場戰爭的英國人泰萊說:“此役非中國與日本戰,實乃李鴻章與日本戰。”梁啟超也在《中國積弱溯源論》中說:“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國家為何物。”
反觀日本,甲午戰爭之前,其國民國防意識就已萌芽。早在明治初年,日本思想家就積極提倡“國民政治”,要求“對外實現國民獨立,對內實現國內統一”。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一度高漲。日本各家報紙進行輿論動員,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軍資獻納運動”和“義捐運動”。政府對征兵工作多管齊下,日本民眾參軍熱情高漲,大量兵力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戰場前線。在這場侵華戰爭中,日本可謂做到了舉全國之力。連李鴻章也發出感慨:“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如此散而不聚,戰爭焉能不敗。”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從清朝的屈辱史中,我們可以窺見:當一個國家的民眾國家意識和國防觀念淡薄,這個國家的國防基本上就如一層窗戶紙,侵略者一捅就破,更何來國泰民安、長治久安?
結束“有國無防”,中國國防建設翻開嶄新的篇章
甲午戰爭的失敗如當頭棒喝,敲醒了沉睡太久的中國人民。自此,面對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中國知識界和各階層民眾以不同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民族主義日漸高漲,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遍地開花,全民國防意識明顯增強。
直到1949年10月1日,隨著天安門廣場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中國“有國無防”的屈辱歷史宣告結束,中國國防建設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史實鑿鑿,發人深省;審視當下,防微杜漸。目前,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放松警惕,淡化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安不忘戰的戰備觀念。
當今國際局勢波詭云譎、錯綜復雜,尚存許多不安全因素。我國與周邊少數國家存在著邊界領土爭端。西方敵對勢力長期鼓噪“中國軍事威脅論”等論調,不斷對我國攻擊污蔑、造謠生事,影響國家穩定、爆發局部戰爭的危險因素尚在。在此形勢下,做好全民國防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兩會,從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也傳來了有關加強國防教育的聲音。東部戰區陸軍副司令員張學鋒提交《加快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議案,要求增強國防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火箭軍工程大學導彈工程學院教授王雪梅建議:“在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應高度重視大國防觀念和全民國防教育,形成全社會參與國防建設的良好氛圍,推動全民國防意識的提高。全民國防教育要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
值得警惕的是,近些年,互聯網給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提供了“入侵”路徑。網絡上一些人通過戲說、惡搞等方式對歷史顛覆、對英雄抹黑,造成了極度惡劣的影響。早前還有一些青年身穿日軍服裝拍照,全然忘了日軍曾經帶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深重災難……這些行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防教育觀念的淡薄和缺失。
習近平主席說:“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
說到底,全民國防意識就是愛國主義的生動體現,是民族精神中熠熠生輝的高光。這種情感與國家唇齒相依、血肉相連,一旦被集合和放大,可以化作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深層動力,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磅礴力量。
當前,我國國防教育工作開展已取得顯著成效。國防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紛紛走進校園,各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各種宣傳載體開展全民國防教育,但還存在一定不足。有的地方把國防教育看成“軟指標”、“虛任務”,想起來就抓一抓,忙起來就放一邊,存在“兩張皮”現象;有的地方把國防教育看偏了,認為“國防就是軍防”,與普通民眾關系不大;有的地方缺乏創新思維,將國防教育內容搞得枯燥空洞,方法手段比較單一。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民國防教育也應立起新的標準。愛國,從來不是一句口號,應該成為每個國民心底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
(《解放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