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的呂某在一個微信群內,看見有人發布收購銀行卡的信息,于是就加了對方微信,按照對方要求辦理了多張銀行卡,將銀行卡出售給對方,獲利2600元。
此后,呂某手機上就經常收到上述銀行卡的轉賬信息,轉入轉出金額總共高達2500多萬元。正當呂某惴惴不安時,公安機關將其抓獲。呂某因涉嫌在一起系列電信詐騙案件中幫助網絡犯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據呂某交代,他知道買賣銀行卡違法,但認為自己辦理的銀行卡里沒有錢,自己個人沒參與就不屬于犯罪,手頭缺錢想賺取一些費用,所以將個人銀行卡出售給了不法分子。
辦案民警介紹,買賣銀行卡是違法行為,銀行卡及其賬戶只限經發卡銀行批準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轉借。購買他人銀行卡的買家一般都出于非法目的,使用這些銀行卡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洗錢等犯罪活動。
對于售賣銀行卡的個人來說,一旦所售銀行卡出現信用問題,最終都會追溯到核心賬戶,導致個人信用受損,甚至承擔連帶責任。更為嚴重的是,如果銀行卡被用于從事非法活動,會給持卡人帶來巨大的法律風險,甚至承擔刑事責任。
不僅是出售、出租銀行卡,出借銀行賬戶同樣是違法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出借銀行賬戶的當事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批復》指出:“出借銀行賬戶是違反金融管理法規的違法行為。人民法院除應當依法收繳出借賬戶的非法所得并可以按照有關規定處以罰款外,還應區別不同情況追究出借人相應的民事責任。”
據了解,針對出借銀行賬戶應如何定性、出借人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應承擔何種民事責任等問題,根據具體案情的不同,裁判觀點也不盡一致。但毋庸置疑的是,出借銀行卡有風險,出借人可能因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法治日報》20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