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斌
網傳庚子年多災多難,180年周期白元年,太陽、地球、木星、土星和銀面并到一條線擾亂地球引力場、磁場,導致地震、洪水頻發……看似“好心又科學”的提醒,到底有沒有道理?如何看待今年出現的氣象、地震等災害?
“天道輪回,今年是小輪回的庚子年,更是180年周期的白元年,太陽、地球、木星、土星以及銀面并到了一條線上,讓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太陽風離子更猛烈地撲向地球,所以災害頻繁,未來幾個月是最高峰……”
最近,類似傳言甚囂塵上。看似“好心又科學”的提醒,到底有沒有道理?如何看待今年出現的氣象、地震等災害?
木星、土星對地球影響可忽略不計
“太陽是太陽系的主宰,能對地球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只能是太陽,土星、木星的影響微乎其微,來自銀河系的影響更是不值一提。”長期從事太陽物理研究的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林雋表示,目前,太陽整體上處于一個非常穩定的階段,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約50億年里也將保持這樣的狀態。
太陽在整體能量釋放平穩的基礎上,大約每11年會表現出明顯的磁場活動現象,具體表現就是表面會出現很多黑子,并伴隨有間歇性的能量突然釋放,被稱為太陽爆發。
“對于有人類活動的地球來說,太陽爆發導致的后果有時是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比如短波無線電通信中斷、大型變電站設備燒毀、衛星運行異常等。”林雋指出,從長時間的統計結果來看,太陽磁活動與地球災害之間大致有負相關的關系,即太陽活動頻繁、表面上黑子很多、爆發激烈的時候,地球上一般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太陽活動不頻繁、表面上黑子很少甚至沒有黑子、明顯缺少爆發的時候,地球上的自然災害會明顯增加。
太陽自從前一個活動周結束之后的2007至2009年,就進入了罕見的不活動時期,原來預期從大約2012年開始的上一個活動周中,確實出現連續幾百天太陽表面上沒有黑子的狀態,這種狀態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現在。
“太陽帶著太陽系內的一眾成員,基本上一直都在銀河系所在的平面,也稱為銀面上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不存在并到一條線上、讓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的問題。”林雋說,地球自轉、公轉,以及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運動,都是這些天體經過幾十億年的相互作用、相互磨合之后達到的一種自然和諧狀態。其間偶爾會有些起伏波動,但至少在可以預見的近50億年內,不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認為,把兩種不相干的事實扯在一起,引出一個謬論,是一種典型的偽科普邏輯。
地震與天象沒有相關性
在云南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主任蘇有錦研究員說:“地震成因主要是地球本身的結構和運動導致,地震發生和天象沒有相關性。只要地球在運動,就會一直有地震發生。”
蘇有錦介紹,全球7.0級以上的地震年均水平為18次左右,半年頻次為9次左右。今年1月至今,共發生6次,頻次略低于年均活動水平;同期,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5.0級以上地震19次,頻次雖然略高于年均活動水平,但仍在正常活動范圍內。“因此,從全球尺度和中國大陸地區來看,今年以來的地震發生情況保持在正常活動水平范圍內,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蘇有錦說。
在全球范圍內,平均每天都會發生一萬次左右的地震。“地震發生在時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特征,它在某個時段會相對頻繁一些,某個時段會相對少一些。”蘇有錦說,如今年7月12日,河北唐山發生5.1級地震,云南綠春發生4.4級地震,四川若爾蓋發生4.2級地震,備受關注。“人們聚焦于地震是不是多了,但從長期觀測結果來看,基本也在這些地區地震發生情況的正常范圍內。”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表示“看到天空中有地震云”,又或“誰家的動物出現了異常反應”……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預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即便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已經長足進步,但依然做不到像預報天氣一樣提前預報地震發生。
降水與天體聯系到一起毫無科學依據
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迎來持續強降雨,因其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等特點,也引發網友熱議,并將其歸咎于“異常天象”。
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王建成表示,按照常識,降水的成因更多在于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它有時有規律,有時沒規律。但把持續降雨和洪水災害與太陽系其他行星乃至銀河系聯系到一起,這是毫無科學道理的。
縱觀歷史,長江水患頻繁,是由于長江整體呈東西走向,并基本處于同一緯度,若上中下游同步進入汛期,防汛壓力就會劇增。而今年也是這樣的局面,7月4日至10日,云南、重慶、貴州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江西境內鄱陽湖壓力尤巨。
近日,水利部中國水科院減災中心洪水管理與影響評價研究部主任李娜表示,1998年洪水之后,我國做了幾項大工程,長江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如果再發生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長江干流的防洪體系完全沒有問題。但長江東西橫貫非常長,一些支流和上游山洪溝的防洪能力還不高,局部區域發生洪水造成損失的局面還難以避免。”
(人民網202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