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氏耐格里蟲是一種線性變形蟲,人們感染這種寄生蟲病的情況比較罕見。此類變形蟲一般由鼻孔進入人體內,并最終進入大腦,可蠶食大腦,令感染者出現頭痛、發燒、惡心嘔吐及頸部僵硬等癥狀,因此被稱為“食腦蟲”。
近日,美國衛生官員表示,佛羅里達州出現了一例罕見“食腦蟲”感染病例,人類在感染該寄生蟲后的死亡率高達97%。這到底是一種什么疾病?食腦蟲從何而來?如何預防?它們會大規模出現嗎?
哪來的
食腦蟲,又名福氏耐格里蟲或者福氏阿米巴蟲,說是蟲其實是一種真核單細胞微生物。它們通常會生活在溫暖的淡水和土壤中。換句話說,在夏季的湖泊、河流、溫泉、不衛生的自來水等地方都有可能出現。此類變形蟲一般由鼻孔進入人體內,并最終進入大腦,可蠶食大腦令感染者出現頭痛、發燒、惡心嘔吐及頸部僵硬等癥狀,因此被稱為“食腦蟲”。最終,由于食腦蟲不斷吞噬免疫細胞和腦組織,使人產生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因此造成了嚴重的組織和神經損傷,直至引發死亡。這就是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
根據食腦蟲的感染模式,可以得知以下信息:嘴巴喝到有食腦蟲的水不會被感染,因為嘴巴即使喝進去食腦蟲,它也找不到神經侵入大腦;食腦蟲是一種不能人傳人的微生物,因為它進到大腦之后導致人體死亡,并沒有傳播的可能;感染的過程也需要時間,往往在1~9天后癥狀開始顯現:頭痛、發燒、惡心等等,3天內及時就醫是可以救治的;而到了晚期則會出現思維混亂、癲癇等癥狀,這時就醫已經來不及了,兩周內就會死亡。
這個“小蟲子”導致疾病的情況卻非常罕見,正如美國疾控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的那樣:2009至2018年間共有34例感染。
怎么防
從個人的角度出發預防很簡單:因為食腦蟲只會在野外環境的淡水中生存,那么我們就不要在大夏天的時候跑到無人管理的水庫、河流游泳,尤其是跳水。因為當頭部入水時,鼻子就很容易嗆水。
2013年夏天,兩個美國孩子感染了食腦蟲后幸存了下來,其中一個12歲的女孩在被感染30小時后確診,并在36小時以內得到了最佳治療,抑制住了食腦蟲的增長。而另一個孩子就沒那么幸運了,因為治療不夠及時以及沒有低溫治療,雖然活了下來,食腦蟲卻已經對他造成了永久性的腦損傷。
很多嗎
最令人擔心的是,感染食腦蟲的病例在未來會大增嗎?
至少從目前看來,這種嚇人的微生物并不會突然暴增,這是由它的傳染途徑決定的——它不像病毒或者寄生微生物那樣一定要寄生才能存活,在水中也可以正常繁衍。
所以是否會感染食腦蟲就變成了一個概率性問題。而這個概率每年大概是億分之一。
2011年,中國臺灣地區就曾出現過一個案例,一名男子因為泡溫泉感染了食腦蟲;2016年在廣東深圳一男子在景區玩水的時候也被感染食腦蟲,11天后不治身亡。
所以,在夏天適當進行預防,確保接觸的水源干凈衛生,很有必要。
(澎湃新聞網20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