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少數地方出現“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的現象,比如,各級部門都提出了減少發文數量的要求,于是紅頭文件少了,口頭指示多了,基層負擔并沒有減輕。這些舉措無異于“皇帝的新衣”,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既不中看也不中用。
在反對形式主義的大背景下,形式主義花樣不斷翻新、卷土重來,形成了一些新的變種,甚至出現“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的現象。同一般的形式主義相比,“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表現出隱、急、亂等新特點。
隱形變異,應付上級要求
化整為零? 譬如開會,大會雖然少了,但小會卻多了,浪費了基層干部大量做實際工作的時間;譬如調研,過去轟轟烈烈、層層陪同的大場面少了,分割成一個個的小場面,但依然走形式、走過場,抓不住關鍵性問題,看不到實質性內容。
改頭換面? 當下,各級部門都提出了減少發文數量的要求,于是紅頭文件少了,白頭文件、內部通知、口頭指示多了。實際上只是減少了紅頭文件,基層負擔并沒有減輕。
隱身網絡? 微信工作群越來越多,如單位群、部門群、工作小組群、專項工作群等,基層干部手機里有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工作群已屢見不鮮,不分晝夜發出的各種信息和指令,模糊了工作和休息的界線。地方性、部門性評選,動輒發動網絡投票,而投票人與此毫不相干,投票結果竟成為一些評選活動的重要依據。網絡在方便工作的同時,也成為形式主義的隱形場所,工作群還引發了不少網絡輿情。
急功近利,不注重實際效果
極端表態? 為了表達做好工作的決心,提出一些脫離實際的任務要求,在應急、維穩等工作中調門兒越來越高。脫離客觀規律,甚至違背基本語言規則造病句,結果是基層無所適從,無法執行。
來去匆匆? 一些地方,今天發通知部署工作,明天就要求報告落實情況,甚至深夜提要求,凌晨就要落實;有的今天要方案,明天要實施情況報告,基層部門則直接將方案措施轉型升級為落實情況,實際工作并沒有開展。
遍地留痕? 近年來,“留痕主義”開始流行。開會、組織學習、下鄉、入戶,凡事要求留痕。鄉村干部的工作本應在田間地頭,現在卻忙著在辦公室應付各種文本,離群眾自然就遠了。假痕跡在一些地方時有出現,假會議、假活動等假新聞堂而皇之見諸報端。
胡亂作為,違背黨紀國法
急而生亂? 平時不注重常態化治理,一旦被約談追責,就不顧法律政策、不顧民生疾苦,不顧下級工作實際,采用所謂“非常規”手段,急功近利、胡亂作為,一旦出現網絡輿情就向基層“甩鍋”。
無度追責? 有的地方為應付上級,違背相關條件和程序亂追責,把嚴肅的黨內法規當成兒戲。有的地方為了讓責任人規避更為嚴重的處分,竟然輪流排班被追責,既達不到警示的目的,又失去了公平正義。
我行我素? 有的地方對中央三令五申置若罔聞,依然長篇大論念稿子,層層開啟動會、層層搞調研、層層聽匯報,要求下級寫簡報、寫周報、寫月報,搞形式主義的整改清單和運動式治理。
凡此種種,危害極大。一是影響中央決策部署效力,致使改革空轉、發展虛化、黨建流于形式;二是侵害群眾利益,導致企業無端停產、就業艱難、群眾生活困難;三是打擊了基層工作積極性,干部晝夜加班,應付文山會海,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具體工作;四是損害黨委政府形象,導致群眾對其不信任。
對癥施策,鏟除形式主義滋生土壤
把好決策關? 決策不科學、不實際,甚至不可執行,是滋生形式主義的源頭。一要堅持不調研不決策、先調研后決策,努力提升調研質量;二要破除部門利益掣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一些決策不科學,往往與部門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內外監督,引導規范決策主體從大局出發、從人民利益出發進行決策;三要建立健全決策執行反饋修正機制,努力實現決策者與執行者、基層群眾良性互動。
把好執行關? 執行不到位、不精準,偏離了政策初衷,是形式主義的突出表現。因此,需要為執行者提供必要的條件,堅持“錢隨事走”,在部署任務的同時為執行者提供相應支持;堅持激勵和約束相結合,對踏實干事、勇于作為、實績突出者加大激勵力度,對敷衍了事、弄虛作假者加大懲戒力度;優化監督問責,明確各級權力責任邊界,防止責任層層“甩鍋”,切實為基層松綁減負。
把好監督關? 治理形式主義,監督評價機制至關重要。要推行第三方評估,防止決策者自定標準、自說自話;注重考核實際效果,防止事無巨細地查痕跡,力求客觀、獨立、公正;注重群眾和社會參與,不僅上級考核下級,也要加大基層和群眾對決策部門考核的話語權;加強決策合法性審查,防止權力任性,杜絕隨意決策,把決策權關進制度的籠子。
把好用人關? 要優化選人用人機制,綜合考量政治素質、能力素質、工作實績等因素,把政治過硬、本領高強、作風務實的干部用起來,在一線實踐中培養干部、識別干部,加大干部上下交流力度,切實防范“只有唱功、沒有練功”的網紅式干部。只有努力推動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實現工作常態化,才能把廣大干部從會議、文件中解放出來,凝神聚力做好實際工作。
(《領導文萃》2020年7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