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木
在平臺眼里,用戶上傳的臉孔是一塊斑駁的金礦石,只要敲敲打打,就能從里面挖出金燦燦的黃金來。一夜之間,仿佛人人化身白雪公主的后媽,對著手機屏幕追問:“我美嗎?”有“顏值鑒定師”就會為你的外形打出分數。
你對于自己的外貌滿意嗎?
先別急著回答。在某網絡交易平臺上,有專業人士依據一系列標準,為你的外形打出分數。他們的評價按字收費,“0.2元20字、1.5元200字、6元600字”。這個全新的職業,被冠以“顏值鑒定”的名字。
什么是“顏值鑒定師”
丁冬冬從事“顏值鑒定”的時間不長。疫情期間,她在某網絡交易平臺上架“顏值打分”鏈接,但她并沒有料到,這項業務會收到近百條訂單。一次無聊之舉,倒給丁冬冬帶來了一筆小小的收入。
成為一名“顏值鑒定師”,基本是零門檻操作。只要你愿意花點兒時間評價一位陌生買家的顏值,你就可以寫文案上架鏈接,開張大吉。若要制造賣點,讓顏值打分與自我認同掛鉤,還要在商品文案里貼上“客觀真實”“以陌生人眼光”的標簽。
炮制文案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定價也大有講究。
僅評價五官臉型,給一個顏值分數,是“顏值鑒定師”最基礎的業務,定價也多為幾分幾毛,大都不會超過一塊。
丁冬冬給自己劃定業務范圍更廣,除了描述第一印象,還會分析具體缺陷,并給出修飾建議,拍下這樣一單需要4元。
如果買家想收到一篇圖文并茂的小作文,接受幾十條未讀信息的轟炸,價格則要再往上提一些。而花6.88元,可獲得一個涵蓋妝容、服飾、護膚、體態等各方面的改造方案。
不同賣家的價格雖有出入,但都遵循著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字數越多,越顯真誠,價格也越高。
“看臉”這門生意,比你想象中要大
事實上,“顏值鑒定”并不算新鮮詞匯。2016年,微軟公司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小冰推出了“拼顏值”功能,用戶只要上傳一張人像照片,計算機程序就能給出顏值分數。
近年來,各類醫美APP應運而生,為了吸引消費者,其中不少APP都內嵌了顏值測評功能,號稱能夠提供全方面的AI美學診斷結果。
點開任意一個醫美APP,點擊“AI顏值測評”版塊,從細微的五官分析到整體的風格鑒定,一份詳盡的顏值分析報告很快就生成了。在精細到毫米的標尺的衡量之下,人臉的任一部位都能挑出瑕疵。
新華社此前對各類醫美APP調查時發現,平臺會用一種標準的美貌模板,來查找用戶臉部的缺陷,并量身定制焦慮文案,再進一步提出變美方案,并通過用戶的定位,直接推送所在城市的醫美機構信息。
在每一項測評報告的末尾,APP都不忘貼心地附上最優的醫美項目和機構。一項眼部綜合手術,價格由3000到13800元不等,99%的好評率,匹配度超過90%,超過10.2萬人體驗過,“周圍的人都在變美”的焦慮溢出屏幕。
數據是真是假無從驗證,唯一確定的是測試者打開攝像頭的那一刻,系統已經準備好了一套最優最全面的整形美容服務。
在平臺眼里,用戶上傳的臉孔是一塊斑駁的金礦石,只要敲敲打打,就能從里面挖出金燦燦的黃金來。一夜之間,仿佛人人化身白雪公主的后媽,對著手機屏幕追問:“我美嗎?”
鑒定的不是顏值,是外貌焦慮
“人不可貌相”的道理人人都懂,卻并不妨礙外貌焦慮這一事實的客觀存在。
傳說中捉鬼的鐘馗,生前是被皇帝嫌棄丑陋而一頭撞死在大殿上的進士。大才子唐伯虎寫道:“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長得丑一些,連月亮都不配看一眼。
“顏值即正義”“看臉時代”……所有外貌至上的流行語,一經誕生就飽受批駁。但批評者也不得不承認,這些話術有著相當龐大的群眾基礎。
比起理想中的多元審美,現實里的親朋好友、相親對象、陌生目光,還是基本服從于“主流審美”,主導著一代人的眼光,引來無處不在的外貌焦慮。
外貌焦慮是一個越漲越大的氣球。一開始,它可能只來自周圍人的無心之語:“你該減肥了”“某某比你好看”;也可能是在無意中,聽到顏值排行榜;又或者是班級演出時,因為長得不夠好看而落選。
如果說上述的外貌焦慮還停留在自怨自艾的層面,那么接下來,當一些重要的人生轉折點被外貌左右時,這種焦慮也會成倍增長。
BOSS直聘聯合更美APP于2018年發布過一篇《中國青年顏值競爭力報告》,文中指出,70%的雇主會根據崗位具體情況看待求職者顏值。
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也曾通過計量實證方法分析了中國勞動者顏值對其收入的影響。研究表明:勞動者顏值對收入具有正向影響,平均而言,勞動者的長相得分每提升一級,其年收入將增長0.062萬元。而且女性勞動者顏值對收入影響的程度要略微高于男性勞動者。
在相親市場,外貌條件同樣是劃分征婚者等級的重要指標。有媒體曾到訪成都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各色征婚啟事的擇偶標準中可見“顏值好”“長相漂亮”等字眼。長相一般的女士,在相親角往往沒有競爭力可言。
漸漸地,焦慮的氣球越撐越大,為了不讓自己面臨爆炸的風險,有的人尋求改變,有的人則尋求認同。
丁冬冬遇到的買家里,大多是來向她求教形象改造建議的。這些買家男女都有,年齡各異。職場白領求穿搭建議,學生黨求素人改造,甚至戀愛咨詢,通通找上門來。
這些買家所看重的并不是丁冬冬如何作出評價,改造建議才是他們掏腰包的主因。帶著各異的需求,他們迫切地奔向丁冬冬尋求解決方案。
未來的孩子們,成長于互聯網時代,能真正貫徹多元審美的價值嗎?
上世紀,哲學家拉康提出的“鏡像理論”,指出人的自我認知,主要來自外在的種種反饋。而最讓人難過的事,莫過于生活在一個標榜多元的世界上,我們卻無可奈何地排隊經過一排一模一樣的鏡子,鏡中顯示的,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