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譯穎 連心慈 顧書鎧 占玉倩
摘 要:大學生短期支教有操作性強、靈活度高的特點,逐漸興起并被廣泛運用。本文將以JS大學8個大學生短期支教社團的問卷調查和成員訪談為依據,研究當前大學生短期支教項目的積極影響、存在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促進支教活動的可持續性和高效性,并對支教社團與教育類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關系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短期支教;教育類非政府組織
一、引言
為進一步發展農村教育,很多高等院校響應“大學生扶持農村教育”的號召,各類短期支教社團紛紛涌現,當代大學生也對支教活動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支教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支教活動的深入發展,“現階段優勢與問題并存”[1]。大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將所學知識和先進思想注入支教地區,促進了當地學生和大學生自身的成長與發展,補充了當地師資力量。但支教過程中因時間、資源的局限存在問題,需要適當引導。
二、JS大學短期支教活動基本情況
據調查,JS目前存在8個有一定影響力的短期支教社團,分別是大眼睛公益社團、格桑花公益社團、邵仲義公益社團、向陽花公益社團、螢火蟲公益社團、桑梓心公益社團、熒光公益社團和愛暖西吉公益社團。調查問卷對象選取8個社團的支教成員,于2020年1月至2月進行線上線下資料收集,至截止日,共收到有效問卷84份。按年紀劃分,大一占24.70%,大二占39.16%,大三占18.67%,大四占17.47%。按支教經歷劃分:有一次經歷的占74.71%,有兩次經歷的占21.08%,有過三次經歷的占3.01%,有過三次及以上經歷的占1.20%。
從調查數據來看,參加短期支教活動的大學生以大一、大二為主,近八成的大學生只參與過一次短期支教。此外,8個支教社團均與教育類NGO(非政府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三、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積極影響
(一)有利于支教地學生的健康成長
支教活動有利于拓寬當地學生的知識面。短期支教核心是以學生為本進行素質拓展,可作為第二課堂對當地常規課堂進行有效補充。調查顯示,支教團體開展的課程主要圍繞“閱讀課、藝術課、手工課、心理課、性教育課、鄉土文化課”六大板塊,這些課程都是支教地學生日常課程中較少出現、接觸不深的。支教隊員希望通過課程為當地學生帶去先進的知識和信息,開闊他們的視野。再加上支教隊員與學生年齡接近,更容易拉近關系、相互交流,能夠更好地滿足支教地學生的心理需求。
短期支教常常因周期短被質疑教學效果,實際上,教育的力量潛移默化又影響深遠。在一名支教隊員的訪談中,他這樣描述:“我離開的時候,一個孩子的姐姐向我咨詢吉他怎么買,班上的學生上了我的吉他課后很感興趣,想繼續學下去。這讓我很感動,我一直覺得,我們能改變得很少,如果有一個孩子因為我們的存在,某一方面變好了,哪怕只有一點,我就覺得有價值。”
(二)有利于支教大學生自身成長
支教活動可以強化支教大學生的教育教學專業技能。問卷顯示,九成以上的支教隊員會積極參加社團培訓,通常采取集體備課、自學教育類相關知識、詢問老隊員或相關專家教育經驗等方式。支教前的充分準備能夠擴充隊員的相關知識儲備,提高隊員的教育綜合素養、增強隊員的教學信心。支教過程是教育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隊員教學綜合能力能在此過程中得到大幅提高。
支教隊員能夠通過短期支教活動歷練自我、獲取友誼、獲得體驗感,傳播正能量。在關于“支教隊員對短期支教的認識”中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別是“幫助大學生自身成長”與“培養關心鄉村教育的行動者”。由此可見,促進自身成長無疑成為支教隊員對短期支教意義的共識。
(三)有利于豐富支教地的教學資源
短期支教隊員的加入有利于補充當地師資力量。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教育,支教地學校硬件設施齊全,實驗室、圖書館、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等一應俱全。但配套師資不足,音樂、美術、實驗等課程沒有專業教師授課,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師兼任。有的學校缺乏專業教師,較少開展文體課程,使得專業教室、教學設備長期閑置。
國家課程標準對文體課程安排有明確要求,在與當地孩子的交談中,大多數孩子也表示對文體藝術類課程最感興趣。短期支教在課程設置中通常包含音樂課、美術課、游戲課等,對當地文娛教師資源作了補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孩子文娛課程不豐富的狀況,滿足了當地學生的發展需求。
四、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存在問題
(一)活動時間短,可持續性弱
支教團隊通常在暑假進行支教活動,持續時間在兩周到四周左右。在問卷調查中,65.66%的支教隊員認為短期支教中存在的問題是“活動時間短,可持續性差”。在短時間內,支教團隊很難評估活動質量,且缺少客觀明確的評判標準,很容易讓支教隊員產生“活動作用不大,沒有意義”的感覺,打擊支教隊員的活動積極性。
參加短期支教的學生大多是低年級,且大多數不會選擇多次支教,支教團隊穩定性差,頻繁更換支教點又使得短期支教的持續性進一步減弱。在與成員訪談中得知,由于天氣原因、學校整修、撤點并校等各種因素,支教團隊每年支教點往往不固定,少有長期維系的支教點。支教點的改變使得支教經驗可借鑒性降低,支教難度增加,支教活動效果更加難以評估。
(二)活動缺乏資源支持,尤其是資金
調查顯示,團隊資源主要來源于自籌和公益NGO。在與某團隊支教隊長訪談時得知,團隊支教經費60%由學校撥給,30%由合作機構提供,10%來自開展的團隊活動,如平安夜義賣蘋果、以物換物等。
團隊所得經費絕大部分用來購買支教物資,一小部分報銷支教隊員往返交通費,余下極少份額負擔支教隊員日常開銷,因而支教隊員生活十分拮據。加上支教地生活環境不理想,部分隊員在初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據調查,40%的隊員在支教初期感到環境艱苦、適應困難。而短期支教本身周期短,適應期的長短直接影響支教效果。
(三)教育類NGO過度介入,制約社團合理發展
隨著教育類NGO的興起,大學生支教社團與之建立起密切聯系。在訪談中得知,NGO傳播先進公益理念、輔助支教團團隊建設和管理、提供資金支持,可為團隊活動開展提供強大助力。但是,NGO也存在一定問題。教育類NGO對大學生支教團隊管理十分嚴苛,借助社團推廣自己理念的過程中過分干預社團內部運作,制定過多框架和條例,要求社團必須遵循。例如,某個NGO嚴格規定對接的支教社團開展活動的方式和次數,此舉有利于團隊的規范化管理,但過分程序化不利于支教團隊因地制宜開展活動。若支教團隊一味依賴NGO,照搬理念、承接項目而缺少創新研發,長此以往,只會淪為NGO的執行機構,無法形成自己的團隊文化,不利于增強隊員的文化認同感。“團隊精神是團隊成功之魂”,一個沒有“魂”的社團,傳承與發展也無從談起。
五、解決大學生短期支教問題的對策
(一)高校團委協調各方,促進支教長期影響
支教社團屬于高校團委,團委在支教社團與支教地政府、小學的交流中應起到聯結、輔助、監督等作用,加強團委的管理和支持對支教社團的長期運行與規范發展至關重要。
高校團委應指導幫助支教社團開展工作,爭取與支教地學校、政府配合。“大學生是在一個陌生的地區進行支教活動,與政府和學校保持聯系能夠有效的保障大學生的人身安全?!盵2]同時,團委應鼓勵當地政府把支教隊伍安置作為常規工作內容,加強支教工作的連續性,出臺相關獎勵規定,鼓勵學生多次支教并輔助社團做好支教經驗總結、傳承工作。對于去過的支教地,高校團委、支教社團應與其保持聯系,可通過建立檔案與QQ交流群、定期支教回訪等方式,與當地學生建立溝通交流渠道,增強支教長期影響。
(二)多渠道籌資,密切與當地小學、政府合作
“互聯網+”背景下,可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公益眾籌的方式籌集資金。目前較多的互聯網公益眾籌平臺發展已較為成熟,如騰訊公益發起的“99公益日”“月捐計劃”等。支教社團應廣泛借助社會力量,多渠道籌措資金。
支教團隊也要努力爭取當地學校和政府的理解,讓學校和當地政府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當地政府可設立支教資金扶持項目供支教社團申請,并根據支教效果撥付資金。支教地學校應提供必要的教具設備,做好食宿保障工作,幫助支教隊員更好更快適應支教環境,使其產生自我認同感,堅定支教信念。
(三)保持合理距離,鑄就團隊之魂
大學生支教社團應與NGO保持合理距離,吸收先進公益理念、借鑒成熟項目模式,但不過度依賴NGO。各社團要結合支教地環境,因地制宜開展項目,突破項目原有的框架束縛,出色達成教學目標。
社團理念是社團之魂,大學生公益社團應注重宣傳社團文化,開展社團活動,鼓勵隊員積極踐行社團文化,將社團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社團凝聚力,提高文化認同感。在弘揚社團文化的同時,社團成員應該與時俱進,主動學習新知識,為社團注入更多新內容,使之保持較強的活力,吸引更多人參與。
參考文獻:
[1]王文琦.研究生支教團項目調查報告——以貴州省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6,23(4):36-41.
[2]劉檳,李瓊.大學生短期支教的問題與建議[J].才智,20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