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曦 李明霞
摘 要: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就業難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與此同時,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在逐年提高,大學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招聘難”并存。相關研究機構調研表明在通用就業能力中表現突出的大學生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因此培育大學生的通用就業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能夠有效達到促進就業的目的。本文基于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對于大學生通用就業力的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培育通用就業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大學生;通用就業力;就業競爭力;培育
20世紀末由教育部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將中國教育帶入21世紀。我國的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高校畢業生人數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逐年增加,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招聘要求也在逐年的提高,大學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招聘難”并存,大學生就業難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筆者通過走訪用人單位、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調研,發現造成就業難的原因不在于大學擴招政策而導致的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在于大學生的通用就業力不高,關注和培育大學生的通用就業力有助于畢業生提升就業能力,幫助他們順利走上工作崗位。2014-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及增長情況如圖1所示。
一、就業力與通用就業力的概念
就業力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在1909年率先提出,他認為:就業力即“可雇用性”,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的一些學者對此概念進行了修訂,在強調擇業者就業力的同時,融入了就業市場、國家經濟政策等宏觀理論知識,賦予了就業力更為深層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就業力的含義也在不斷豐富和修正。國內首先由四平師范學院的鄭曉明副教授提出:“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立項、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一個多方面的集合體,在內容上,它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國內的學者對于就業能力有著不同維度、不同結構的劃分,概括而言,大致可以理解為即是用人單位對于大學生應聘崗位時做出的多方面能考核的指標內容,是對于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勝任力相關因素的考量。
所謂通用就業力,是指“能夠獲得初次就業、保持就業以及在就業之后能夠勝任本職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質”,這一概念相對于專業能力而言,專業能力是大學生經過系統的專業課程學習和培訓所具備的專業綜合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實踐,而通用就業力是對就業者所具備的一般就業能力的考查。在2012年正式發布的《中國大學生通用就業力白皮書》中,對于“通用就業力”作出了三大構成要素的概述:“基本工作能力”是通用就業力的基石,是完成就業所必備的基礎能力;“職場英語能力”是在全球化工作環境中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有力工具;“個性心理特征”描繪了就業者性格剖面圖,可標記就業者職業發展的潛力,為實現人崗匹配提供量化標準。掌握通用就業力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是除去專業知識之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重要能力,因此通用就業力的培育對于塑造具有較強就業競爭力的大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通用就業力的特征
(一)普適性
通用就業力是相對于專業技能而言的,它不受職業類別、工作性質、工作內容等的限制,具有普適性。主要包括溝通表達、人際交往、思維判斷、邏輯推理、團隊合作、儀表舉止、學習創新、組織管理、計算機操作等能力,這些能力對于就業群體而言,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這些能力也適用于各行各業的不同崗位,能促進就業群體快速獲得新崗位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通用就業力的普適性,即是指就業者在各個年齡段、各個職位都普遍需要具備且不斷強化的重要能力。
(二)可遷移性
大學生群體從學校邁入社會的第一步即是通過就業完成的,在之后的就業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職位變更、職場變化等相關問題,通用就業力的可遷移性能夠促使人們適應環境的變化并在新的環境中獲得同等價值。通用就業力能夠適應主體的各種變化,畢業生群體在未來長達幾十年的就業過程中,只要有扎實的通用就業能力基礎,就能夠在不斷變化的職場中高效高質的完成工作任務。
(三)持續性
通用就業力的持續性是指這種能力可以隨著工作的時間的長短持續不斷的發揮功能。后天培養的各種能力與先天的性格等因素一樣,一旦形成就會持續對人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扎實深厚的通用就業力能夠在人們漫長的就業過程中持續不斷的輸出,各種能力的滲透會蔓延至就業的各個階段,并且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這些多方面的能力并不會消散,反而會進一步促進工作能力的提高,從而呈現出持續穩定的狀態。
(四)強化性
一方面,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通用就業力的內容在不斷的豐富和提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加,這也就意味著一個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的人,需要兼具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通用就業能力貫穿于個體就業的整個過程,在初始環節促進個體就業的基礎上,在之后的入職培訓、業務培訓、在職培訓等職業培訓過程中會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學習和積累,就業能力也會大幅度地提升,促使其在工作崗位中充分發揮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三、大學生通用就業力培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嚴峻,這儼然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弊病,要從根本上改善就業問題,需要從大學生本身能力入手,培育其通用就業力,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和勝任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19年6月,麥可思研究院對15.2萬名2018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培養質量進行了跟蹤評價,發布了《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報告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為91.5%,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1.0%)持續緩慢下降,較2014屆(92.6%)下降1.6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為92.0%,較2014屆(91.5%)上升0.5個百分點。2014-2018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見圖2。
(一)就業定位不清晰
面對當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眾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表現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往往在選擇就業過程中出現自我認知不清晰,就業崗位定位不明確等問題。有的同學執著于進一步的學習研究,對于就業機會選擇觀望;有的同學對于眾多的招聘單位呈現出心猿意馬的狀態,這些情況都源自于大學生群體對于就業的定位出現了偏差,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很多畢業生忽視了第一份工作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影響力。通用就業力培育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對就業定位形成清晰的認知,從而在面臨就業抉擇時能夠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也對于高校畢業生去向做了相應的調查分析,具體情況如圖3。
(二)職業規劃不合理
所謂職業規劃是對職業生涯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過程,它包括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大學生應盡早形成一份完整且合理的職業規劃,早規劃早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修正,為未來的就業提前打好基礎。而現狀是高校大學生普遍缺乏明晰的職業規劃,大多數人并未在就業之前形成一份完整明確的職業規劃,對自己未來就業的方向、實現相應的目標、通過怎樣的方法等并沒有完整的構想與準備;且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就業資訊了解較少、個人理想主義化、就業能力不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眾多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其制定的目標、實現途徑都存在著眼高手低的問題。
(三)社會實踐不豐富
在人們一貫的思維模式中,知識的攝取在各個學習階段始終是最重要的任務,在校大學生普遍都比較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中也往往會強調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大學生極其容易忽略社會實踐對自身成長的鍛煉。學習理論知識是基礎當然不可忽視,但最終理論還是需要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事實上,當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方面不夠豐富除了思想觀念的原因,還有極大一部分因素表現為表達溝通、合作協調、組織管理等能力不足,參與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綜合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相關通用就業力不高的大學生很難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有所收獲也變得更加困難。
(四)就業心態不恰當
心態和情緒是個人就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態是一切美好的開端。畢業生在初入社會進行求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拒絕,反復多次找工作失敗等情況,用人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需要多方面權衡利弊作出選擇,國內外大學生求職出現這種情況本是常態,而就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不會自我調整焦慮的情緒和挫敗的心態,很容易導致受挫后的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的狀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于就業的選擇。積極良好的心態也是一種能力和素養,在求職過程中需要樂觀的就業心態來堅定信心,在未來就業的過程中也需要憑借著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對各種危機、解決各種難題,從而實現高質量的就業。
四、通用就業力培育的意義
(一)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需要
在教育大眾化這一時代背景下,各高校入學人數逐年增加導致畢業生數量也隨之上漲,大量本科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造成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用人單位對用人要求也在逐年提高,這對剛畢業進入社會的同學來說是一個巨大考驗。與此同時,經濟轉型要求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要求人才的就業能力也要得到提升,原本的就業能力結構也需要優化。要解決大學生群體就業難的問題,關鍵還在高校人才綜合能力培養,實際上眾多高校在本科階段均有開設相應的課程,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言語理解力、數字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思維策略能力、資料分析能力,以通用就業力培育為橋梁,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因此持續培育和完善通用就業力對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提高學生就業成功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需要
我國進入了新的經濟發展時期,從重規模、速度的快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中速發展、調結構、提質量的經濟新常態階段。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于現實勞動力而言毫無疑問具有潛在的威脅,現階段社會對于人才的數量需求有所下降,但對于人才的質量需求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經濟需要科學技術的強大支撐,同時也需要高質量人才的儲備,各種就業崗位對于應聘者的能力要求在不斷提高,即使是在職員工也需要不斷加強就業力來適應時代變遷的潮流。高質量復合型人才是當前社會的巨大缺口,而供需不匹配是造成“就業難”與“招聘難”現象并存的重要因素,進行通用就業力的培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個人素質和能力,包括學習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等,從而應對當下的就業問題以及在職過程中各種的情況,為社會發展培養眾多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為大國崛起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動員全社會力量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國家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就業問題,不斷促進就業、扶持就業,是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對于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大學生通用就業力培育,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大學生就業以及快速適應就業市場的各種變化,對于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五、結語
相較于具有限定性的專業能力而言,通用就業能力將會伴隨著個體的整個就業過程,要著力把握大學生通用就業能力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層面需對大學生加強相關教育、提供社會實踐予以鍛煉;政府層面也需完善就業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就業;用人單位層面可轉變理念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同時注重學生各個階段的培養,提升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能力。通用就業能力是個體發展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對于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尊利,劉朔.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的探討[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3):104,107.
[2]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91-92.
[3]馬定松.淺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50):164-165.
[4]謝景文.大學生通用就業能力的內涵構成與培育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4):167-168.
[5]尚全.大學生通用就業能力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12):239-240.
[6]岳金霞.關于專門型大學通用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力思考[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1):79-80.
[7]董喜濤.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33):129-130.
[8]張互桂,王中.試論高校畢業生就業力[J].湖南社會科學,2009(2):177-179.
[9]李平平.大學生職業素質視角下的就業能力培養問題分析[J].戲劇之家,2020(17):131-132.
[10]何峰.“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意識和就業能力培養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20(12):17.
[11]鄭思儂,王冰.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提升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8):230-231.
[12]齊瑞杰.山西經濟轉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7.
[13]阮鵬.雇主視角下大學生通用可就業能力結構與提升策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4]賈利軍,徐韻.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心理學解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6(10):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