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樂迪
你身邊有那種很愛講大道理的人嗎?無論你跟他聊什么,他都能引經據典、義正詞嚴,句句在理、言辭懇切,但是你就是不想跟他繼續聊下去。
這是昨晚我和我媽聊天之后吐血得出的結論:要維持一段良好的關系,就不要一直講道理。
昨天吃晚飯的時候,我開玩笑地說了一句:“網課好多,作業好難啊,我都要念不下去了?!?/p>
我媽毫不猶豫地回應:“那可不行,不能用這種消極的想法消磨信心?!薄澳銌枂柾瑢W,看看是大家都覺得難,還是你自己的問題?”“作業不會就問老師,問同學,多查查?!薄按蠹叶际沁@么過來的,你現在這就夠幸福的了。”“堅持,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就是……”
事實道理論據撲面而來。別說堅持了,我連堅持吃完這頓飯都覺得噎得慌。
按理來講,我媽說得句句都對,甚至可以看得出來她非常用心地聽了我說話的內容,她提的每一條建議都不偏不倚地戳在我的膝蓋上。但是她越有道理,我就覺得我們之間那堵墻越厚。
直到洗碗的時候我媽問我:“你是不是累了啊?”
我說:“唉,是吧。”
“累了就休息休息吧?!?/p>
我哭笑不得,要是早這么說多好?。?/p>
類似的情況簡直太多了。我一邊要求我媽體諒我理解我,一邊也樂此不疲地給別人講著大道理。姐妹考試考砸了我給人家分析為什么成績低,感冒了我說肯定是昨晚沒有蓋毯子,和男朋友吵架了我給她復盤哪些話應該怎么怎么說……
反正每次這樣說完,她雖然沒有跳起來打我,但是看上去也沒有很釋懷的樣子。我出口成章的精辟言論,從來都沒有產生讓對方恍然大悟的效果。
現在看來,這就像在勸女同學多喝熱水一樣啊。
很多人常常說不知道對方在想什么,明明自己在努力幫他解決問題了,可是不僅沒有得到感謝,反而落埋怨。其實,這是因為我們抓錯了聊天的重點——重要的不是敘述出來的事實,而是說話的人想要表達的感受。人們往往傾向于向親近的人表達情感,并且期待著對方的回應,不是看他的回應有沒有道理說得對不對,而是看他是否站在自己這一邊。
這時如果只關注到說話的內容而不關注說話者的感受的話,就會造成一方在說情一方在說事的局面,說事的人永遠不覺得自己的理論有什么錯誤,總是想說服前者;而說情的人則覺得對方只是想快點兒解決事情,而不是真正關心自己。
其實人家哪里不懂那些人生道理呢,只是想找到一點兒安慰而已??!
講道理這種事情,在共情面前一文不值。
我們說的大道理越正確,我們之間的關系就越有可能出現錯誤。我們可能會為了所謂正確的真理,而切斷了情感的共鳴。我說我被某某人惡心到了,你告訴我要學會悅納他人;我說我熬夜復習,你告訴我下回提前準備;我說我微博抽中了獎要出去慶祝,你告訴我要理智消費……你永遠不懂我的快樂和悲傷,久而久之,我就懶得跟你分享任何情緒了。而任何一段想要長久維持的良好關系,都離不開情感的聯系。
問題總會有辦法解決的,但是現在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時間。我們能做的,只是傾聽和陪伴。畢竟,人不是只負責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程序,而是有著豐富敏銳的情感的復雜生物??!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