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真
很多年過去了,我還會偶爾想起表妹和我說過的一件事。
在她上高中之前,父親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只有假期會回家,平常是母親管著她。母親愛她,但脾氣暴躁起來,會斥罵她,也會動手。
有一次惹母親生氣了,母親抄起鞋子就用鞋底抽她臉。只一下,但力道很大。
她說她永遠記得那個場景——
“我低著頭,血從鼻子里流出來。一滴滴,滴在地板上。”
我當時就感受到了震撼,以至于想安慰卻不知如何說出口。
她甚至還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那一瞬,她感覺本就陽光不足的房子驀地變得更灰暗。這一刻的她看起來很輕松,但顯然不是的。
事情發生時表妹才五六歲,而回憶這件事時,她也就10歲。
一個看起來大大咧咧的小女孩,平日里沒有煩惱只愛嘻嘻哈哈,卻把這件事默默記了這么久,描述時的熟稔仿佛隨時都能回到那個場景。
當時的我換位思考之下,又是氣憤又是心疼,覺得這應該是母女之間跨越不了的鴻溝,戳在心口時不時痛上一下的軟刺。未來任憑母親如何疼愛,如何在心情好時極盡夸獎和呵護,只要一想起這個暴戾場景,就該不寒而栗,一下從甜蜜中清醒過來。
但過了幾年后,我發現不是這樣的。
表妹和我大姨在這種關系中逐漸向好,擺脫了原先的溝通誤解,會坐下來談心,會交流青春期瑣事,表妹早戀的消息也是大姨答應她不讓姨夫知道。
不管是表面還是實際上,她們都愛著彼此。
但表妹忘記了童年時一個個印象深刻的“場景”嗎?應該是沒有的。
我有次隱隱試探表妹的態度,她說:“這有什么辦法,我們是親人。”
表妹接受了這一事實的已經發生和已經過去,放過自己,不追求“完美”“純粹”的親情,少了苛刻,日子也能和和美美地過下去。
“我們是親人”這一句,無論是由年長者還是年幼者說出,都意味著這背后有汗水,有眼淚,也有滿滿的情分與包容。
父母養育我們成人,即使做了錯事,大多是出于愛意。為人子女除了一時生氣,也沒有什么辦法。傷害是雙向的,傷害過后的包容,也是雙向的。
我對比之前的想法,發現長大后的我也變了。
小時候沒有欲望,也因此沒有體會過求而不得。認為感情要圓滿,愛理應是一種潔凈無瑕的存在。但長大后發現,世上存在太多無可奈何。
這些無可奈何讓我意識到,生活并不能盡如人意。
知道各種身份有各種身份的不易后,會覺得只要是真心以愛為出發點,標準放寬一點兒,心臟強大一點兒,能讓彼此都舒服。
體罰是一件板上釘釘的錯事,但如果已經發生,彼此關系無法斷絕或者沒到那地步,選擇不去苛刻地看待,實際是對自己的聰明寵愛。
感情是一件復雜的事,難以非黑即白,分得清清楚楚。如果可以白璧無瑕,那當然很好。但倘若日子注定要向前,關系依舊密不可分,有一種選擇是——
短暫地當一只鴕鳥。
也許像個愚者。
但大智若愚,愚者自有愚者的道理。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