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瀏覽新聞,讀者常會看到“主要領導干部”“相關負責人”“相關工作人員”等稱謂表述。而這背后多是記者在基層采訪時碰到的尷尬:不管是正面報道還是負面新聞,記者經常會被告知“千萬別讓人知道是我說的”“領導可能嘴上不說,但會給我小鞋穿”。不少基層干部敞開心扉、講真心話的前提就是“不提名字”。有媒體報道,在基層,干部“匿名化”傾向正在加劇。
梳理干部“匿名化”的表現,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讓功型”,正面報道或者涉及經驗型調研報告的,多讓領導露臉,采訪對象甘愿被“頂替”;一種是“平衡型”,宣傳部門擔心個別領導會因為多了誰或少了誰的名字而“有意見”,故保險起見,以“相關責任人”出現;第三種是“自保型”,反映問題的自然希望隱去自己的名字,或者曾經參與建設卻認為正面典型經不起時間考驗的也不想露出自己名字。
究其原因,一是基層干部對反映問題存在后顧之憂,二是地方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前者主要表現在,干部擔心誰反映問題誰解決問題,就會變成“接鍋俠”,就像“迎風吐口水,吐自己一臉”。還有一種擔心就是問責泛化,一旦具名反映的問題引發輿情,就難免造成相關責任人被問責,更何況自曝家丑者還可能被“晾起來”。后者主要表現在有些地方干好干壞取決于主要領導的評價,于是有這種露臉的機會,不搶領導風頭,把功勞算到領導頭上,給領導“爭光”就成為約定俗成的共識。
對于干部“匿名化”現象,不能熟視無睹,因為這背后折射出一些地方基層政治生態與治理體系的關鍵部位發生了淤堵難疏的情況。從本質上看,基層干部不管是主動被“頂替”還是被動匿名,都是唯上唯權、不敢擔當。一旦信念有滑坡、思想有包袱,行動就會瞻前顧后?;鶎又卫怼败浌腔?,就愈發加劇基層問題在不良政治生態中“固化”。應對“匿名化”現象,領導帶頭樹立“反映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的理念是先導,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是關鍵,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是要津,創新設計聽取意見建議的方式是重點。
(據人民網8.12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