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的“基建狂魔”時不時地就會整出一些世界級的動靜。可是你知道嗎,“基建狂魔”可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中國就出現了不少現象級的工程。
在這些現象級的工程中,超級糧倉無疑是一種耀眼的存在。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許多糧倉,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黎陽倉、廣通倉等。近年來,這些糧倉逐漸被考古人員發掘出來,并不斷地刷新著人們的想象。
2012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浚縣發現了隋朝時期的黎陽倉。黎陽倉中,已探明84個倉窖,考古人員估計它能夠儲存3000多萬斤糧食,可供8萬成年人食用1年。2013年,考古人員又在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的西側發現了回洛倉遺址。這個糧倉是隋煬帝時期修建的,長達1000米,寬365米,大小和5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差不多,糧倉內部有700多座倉窖,據考古人員估算,每個倉窖可以存放50萬斤糧食,整個糧倉能儲藏3億多斤糧食。不僅如此,這些糧倉設計得非常精妙,能防霉、防潮、防蟲。1971年,考古人員在洛陽含嘉倉進行發掘時,曾經發現了一些谷子,他們把這些谷子送到了洛陽農科所進行培養,三天后,這些谷子竟然發芽了。
這些糧倉都設立在地勢較高且較為干燥的地方。倉窖的形狀是橢圓形的,挖好倉窖之后,工匠們要在倉窖中點起一把火,目的是去除倉窖四周的水分。在存放糧食前,人們要先在窖底鋪上草木灰,草木灰上面還要鋪木板,木板上再鋪上草席,草席上墊上谷糠,然后又在上面鋪上一層草席。這樣做主要是為了保溫隔濕,存放在倉窖中的糧食也分成了許多層,每一層都要用兩層草席夾谷糠做隔層。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整個倉窖不會因為部分糧食出現問題而整個壞掉,在填滿倉窖之后,人們還要用草席、谷糠和土封住口。最后,人們會在倉窖口種上一棵樹,通過觀察樹葉的情況判斷倉窖內的溫度與濕度。
修建好超級糧倉之后,接下來就是糧食的調運了。隋文帝曾經有一個大手筆:他修建了連接長安和廣通倉的廣通渠。廣通渠長約150千米,而且只用了3個月就修好了。到了隋煬帝時期,他認為如果想要進一步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必須再修建一座都城。這座都城,就是洛陽。在隋煬帝的主持下,洛陽城被修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超級城市,洛陽城內有隋唐時代面積最大的宮殿群——洛陽宮,以及中國歷史上最高大的宮殿建筑——萬象神宮。
在興建洛陽的同時,隋煬帝又開始構筑超級交通體系。最終,他下令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貫通中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大運河。這條大運河的地位非常重要,向南到達當時中國東南最富庶的余杭(今天的杭州),向北到達戰略要地涿郡(今天的北京)。這一條令人瞠目結舌的大運河修建好后,基本上解決了中國要害地區的交通問題。
就這樣,從隋文帝開始,到隋煬帝時期,父子倆驅使著中國的“基建狂魔”,構筑了一個囊括超級糧倉、超級運河、超級城市的超級治理體系。(摘自《知識窗》2020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