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覃淋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工人正在進行電焊作業。【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7月1日的上海,天氣悶熱。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滬東中華造船)生產車間,工人張基滿正在對零件進行鉆孔、攻絲、刮削、研磨,忙得滿頭大汗。雖然上班才半年多,但儼然是一個熟練工的樣子。
張基滿是遵義市桐梓縣人,去年11月通過“滬遵勞務直通車”訂單式培訓,進入滬東中華造船工作,現在擔任船舶鉗工,一個月工資6500元,加班多的時候能掙7500元。
“公司待遇不錯,包吃住、交社保,沒啥需要花錢的地方,可以全存起來回家孝敬爸媽。”張基滿說,公司還有明確的職業晉升渠道,通過努力可以考高級技師,到時工資更高,工作也更安心。
就業關系著老百姓的“錢袋子”。作為全國綜合實力領先的超大型船舶類軍工央企,滬東中華造船業務廣,用工需求量大。而遵義位于烏蒙山與武陵山交會的黔北大地,貧困人口較多,有組織性勞務輸出資源豐富。
2019年3月,滬東中華造船與遵義市人社局簽訂協議,依托東西部勞務協作機制建立的“滬遵勞務直通車”平臺,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培訓機構(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及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遵義市眾劦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在遵義市分批次開展訂單式培訓,通過培訓實現全面提升參訓人員的綜合素養和技能水平,培訓結業合格取證后實現100%的轉移就業,提升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穩定性及工資收入。
同時,在校學習期間,所有參訓人員的培訓費用均由政府補貼,參訓人員培訓費用全免、食宿全包,貧困勞動力(建檔立卡和易地扶貧搬遷人員)在培訓期間還可領取到每人每天40元生活補貼。
“培訓的工種主要是船舶裝配工、電焊工、起重工等,相關的培訓課程與標準由滬東中華造船制定,完成培訓課程的人員到了上海企業,馬上就能進入工作狀態。”遵義市眾劦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輸出到上海的貧困勞動力收入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年收入平均在7萬左右,相比遵義的同類型工作年收入翻了近一倍。
要想實現穩定就業不光要提供崗位,更要做好服務保障。為讓務工人員解除后顧之憂,滬東中華造船從上崗之日起就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享受國家法定節假日、繳納“五險”(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保險);培訓合格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作為公司技術人才儲備,可參加公司技師、工匠等技能人才選拔。
“去年5月份我們進行了第一批訂單式培訓,效果非常好,報名的人多,技能水平也不錯。現在陸陸續續進行了4批培訓,今后還會視情況不斷增加。”滬東中華造船人力資源部勞務管理室主任沈浩說。
工作有希望、生活有盼頭。目前,訂單式培訓已幫助101名遵義籍務工人員在公司實現穩定就業,開創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中介服務、企業用工、群眾脫貧”的就業扶貧新模式。未來,滬東中華造船還將和遵義市人社局繼續深化訂單式合作機制,帶動更多有意愿外出務工的農民兄弟實現就業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