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
100多年以前,人們主要乘坐馬車出行,時速大約是8千米;今天我們廣泛乘坐的噴氣式飛機,平均時速已經超過800千米。技術進步使地球變小,使旅程變得舒坦,但也使行走變得庸常甚至輕佻。消費主義時代里的“旅行”,似乎不再具有文明史上的曾有的分量。
——作家林英男,《旅行的歷史》
旅游行業是有生命力的
從1845年托馬斯·庫克旅行社成立到現在,旅行社已經有近200年歷史,旅游行業是有生命力的,肯定不會消失。但從長遠來看,科學技術的因素對旅行社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旅游業如今面臨的困境也是一次重新思考和轉型的機會,力量重新聚合對產業轉型升級有幫助。在2003年非典后,整個旅行社行業都發生了新變化,線上旅行社迅速替代了實體旅行社占據主導地位,這次來看也有類似的征兆。
——王晨光,山東大學教授
自笑平生愛游覽,天教長在水云間。——[宋]熊禾
旅行方式將發生很大改變
我們過去所了解的旅游業完蛋了。這不意味著旅行終結了,只是我們過去熟知的“旅游”結束了,而且一去不復返。
——布萊恩·切斯基,愛彼迎聯合創始人
經此一疫,我們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希望更多的旅游企業適應省內跨市旅游、周邊游、鄉村游和都市休閑游的市場需求,研發定制旅游、研學旅游、自駕旅游新產品,推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中國旅游研究院報告
旅游業創造了就業機會,并經常為偏遠景點或歷史古跡提供經濟上的支撐。但是,對于某些更脆弱的目的地和許多古城來說,旅游的過度開發已成為一個現實問題。許多旅游勝地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旅游業,一種讓居民受益,而不是根據投機者、商人和游客的需求而發展的旅游業。游客不能再將旅游視為自己無可置疑的權利,而應該把它視為維持我們地球生活的一項責任。
——參考消息網轉引西班牙媒體文章,王露編譯
個體機會崛起
今天互聯網給能夠真正做好一件事的人提供了機會,找到足夠的存在感和好生活。因為成本低、接團少、個人背書反而能夠獲得更多的推薦,甚至不少的“網紅領隊”開始接團反交給旅行社。讓用戶知道我,讓用戶喜歡我,不需要做攻略,不擔心被套路,旅游的個體機會正在崛起。
——許義,自媒體人、專欄作家
行業內競爭更加激烈
雖然這些年來旅游逐漸成為百姓的一種生活習慣,但絕大多數都屬于“純玩游”類型,“深度游”“高端游”的消費者并不多,疫情加劇了這類人群的減少。旅游并不屬于絕對剛性消費需求,一般家庭的支出可能會減少,而行業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物美價廉的產品考驗著所有從業人員,一些個性化、創新性服務產品會更受青睞,而各種低價低質、沒有創新的產品會劣幣驅逐良幣。
——某旅行社工作人員受訪于《證券日報》
(以上言論及信息,均采集自公開媒體,不代表本刊立場)